网友:两人中有坏人!河南商丘,五年间,杨先生资金紧张,8次找亲大哥借钱,打了8张欠条,共计24万,到期连本带利还了40万。后来大哥买门面房资金短缺,找杨先生借了64万,承诺一周还款却食言。杨先生找大哥对账,大哥竟拿出10张欠条称债务抵消。杨先生鉴定后发现其中2张合计143260元的欠条是伪造的,大哥还拿出疑似造假的鉴定结果。 河南商丘的法院调解室里,杨小弟攥着那份刚签好的调解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对面的杨大哥头也不抬地收拾着文件,曾经一起长大的兄弟,如今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桌上散落的借条复印件和鉴定报告,无声诉说着这场持续两年的亲情纠葛。 网友们在相关报道下吵翻了天,有人直言:"这俩人里肯定有一个没安好心。" 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那时杨小弟开了家小超市,资金周转经常遇到困难。 作为家里的老大,杨大哥经济条件好些,弟弟每次开口借钱,他都没推辞。 五年时间里,弟弟前前后后借了8次钱,每次都按哥哥的要求写下借条。 然而这些借条后来且成了导火索,约定的利息合下来有1分5,到2018年连本带息要还40多万,弟弟当时没说过二话。 转折发生在2022年夏天。 杨大哥看中了一间门面房,急需资金周转,反过来向弟弟借了64万,承诺只用一周就还。 弟弟想着亲兄弟互相帮衬是应该的,东拼西凑把钱凑齐了。 可一周后找哥哥要钱时,对方却支支吾吾,说暂时还不上。 弟弟心里有笔账:自己欠大哥40多万,大哥欠自己64万,算下来大哥还该找给自己二十多万。 他提出对账清账,没成想这一算,算出了大问题。 当大哥拿出10张借条时,弟弟当场懵了,多出的两张借条总额14万多,他说从来没见过。 "这字根本不是我写的!"弟弟气得声音都变了调,当即把借条送去鉴定。 结果显示,那两张有争议的借条确实和其他8张笔迹不同。 可哥哥也拿出了鉴定报告,说所有借条都是真的。 细心的弟弟发现了猫腻:自己用的是原件鉴定,哥哥用的却是复印件。 "复印件能PS,这鉴定根本不算数!"这句话彻底引爆了兄弟间的矛盾。 类似的纠纷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四川普格县一对表兄妹因为5万元借款反目,没写借条的借款让亲情彻底破裂。 山东济南的刘氏兄弟更绝,弟弟借了哥哥20万没打借条,竟然辩称是场地占用费,幸好哥哥保留了转账记录和电话录音。 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亲情借贷中的"不好意思",往往会变成日后的大麻烦。 这场纠纷闹到法院后,承办法官的话点醒了所有人。 法官表示,光有借条不能说明问题,关键得看钱是不是真的借出去了。 按照法律规定,像这种大额借款,不能只凭借条说话,还得有转账记录、收条或者见证人这些证据。 法院调查发现,哥哥只能提供6张借条对应的转账记录,争议的2张借条既没有转账凭证,也没有证人能证明现金交付。 最后哥哥不得不承认,那两张借条是之前借款的利息重组,根本没有实际借钱这回事。 这个结果让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利息滚成借条,这不明摆着坑人吗",也有人觉得"弟弟当初就不该借那么多"。 最终兄弟俩达成调解,弟弟还62万本金,哥哥放弃部分利息,可曾经的亲近再也回不来了。 再多的钱也买不回破碎的亲情,再小的规矩也能保住最真的牵挂。 希望杨氏兄弟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明白:借条写清的是金额,守住的却是人心。
中午儿子打电话来问我为什么要拿邻居快递?我一口否认。儿子见我不承认,发来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