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总理对民众妥协,孙玉良:国债超过GDP的“灭火队长”不好当】
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刚一上任,就先把上届政府最激怒民众的计划扔进了垃圾桶——削减两个公共假日?不搞了。他在接受《西南报》采访时撂下狠话:“我希望减轻劳动者负担。”听上去挺温柔,其实是怕了。怕谁?怕工人,怕投票箱,怕全国“封锁法国”的火药味彻底炸锅。勒科尔尼深知,这不是他能硬撑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技术官僚能靠算账熬过的时局。人们要假期、要福利、要活得像个人,而不是为了帮政府还债被逼着多上两天班。
事情要从今年7月说起。当时,马克龙政府掏出一份2026年预算草案,贝鲁总理照着财政紧缩教科书念台词——削医保、冻养老金、砍福利、减假日,通通来一套。说白了,就是叫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帮政府填窟窿。而这窟窿有多大?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扎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法国的公共债务已经飙到3.345万亿欧元,占GDP的114%。讲人话,就是欠债欠到脖子都快看不见天花板了。惠誉直接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到“A+”,顺带给了一个“稳定”的展望,这种稳定听着就像医生说“病人情况稳定,准备送ICU”。
财政紧缩计划一公布,法国社会直接炸锅。9月8日,贝鲁政府的信任投票直接扑街,9日他灰头土脸辞职。街头没等通知,10日就爆发大规模“封锁法国”抗议。更有趣的是,法国总工会定了18日再来一轮示威,看来是不闹个天翻地覆不罢休。这时候,勒科尔尼上场。马克龙把这个国防部长拉上前台当总理,可不是因为他会预算,而是希望他能把社会情绪稳住。
勒科尔尼的做法很聪明,先挑一个象征性的政策开刀。取消公共假日,这事听起来小,但它狠狠地戳中了法国人对生活方式的底线。在一个假期神圣到连面包师傅都要轮流休的国家,敢动休假就是往全民脸上扇耳光。勒科尔尼选择放弃这项“省钱计划”,表面是“为了劳动者”,实际上是急着止血、稳盘、拉回人心。他嘴上说要“从别的渠道拓宽财政收入来源”,说白了,钱还是得找,但不能再从老百姓口袋里掏,起码现在不能。
可问题是,这锅真的能端住吗?法国债务还在涨,惠誉说得很直接,到2027年可能涨到GDP的121%。也就是说,勒科尔尼今天虽然取消了砍假日,但明天财政压力照旧在。你可以选择不割肉,但你得告诉别人你打算去哪儿找补。勒科尔尼想开“广泛对话”听起来像民主,其实是拖时间、看局势,看能不能混过去。可老百姓不是傻子。一旦发现只是换了个话术,还是老一套勒脖子的玩法,街头随时会再度沸腾。
法国的麻烦不是一个总理能解的,甚至不是一个总统能解的。3万多亿欧元的债务,是几十年制度病灶积攒的恶果。眼下全欧洲都在高通胀、低增长、社会撕裂的漩涡里挣扎,法国作为“欧盟双核”之一,本应稳如磐石,可如今连总理都换得比巴黎天气还频繁。勒科尔尼接棒,就是火场救人,后面一大堆炸药箱等着他。这届法国政府的日子不会好过,尤其是当政策绑架民生、财政勒紧人心的时候。
对中国来说,这又是一记提醒。西方所谓“紧缩派”挂着“改革”的旗号,实则是资本市场对社会福利的绞杀。而勒科尔尼的转向,未必是因为“良心发现”,更多是政治现实逼出来的“断尾求生”。当一个国家需要靠取消假日来补财政时,它的统治结构已经不是“失衡”这么简单,而是“病入膏肓”。法国不缺会打嘴炮的总统,也不缺懂预算的技术官僚,它缺的是解决深层社会裂痕的政治意志。勒科尔尼不取消假日,也许能让愤怒的街头缓口气,但若他拿不出真正的收入方案、税制改革或国有资产策略,债务这口大锅迟早会压垮下一个总理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