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给了他一个“体面”的结局,这么做有两大考量,更有可能是为了

鲁肃聊历史 2025-09-13 21:25:10

在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给了他一个“体面”的结局,这么做有两大考量,更有可能是为了给“他”一个交代。《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变成了一句民间歇后语,但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对他的处理意见其实是相当“体面”的。 马谡失街亭的确给诸葛亮的北伐大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马谡镇守街亭一丢,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就像是卡在栅栏里的老黄牛,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了,相当尴尬。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当然要用实际行动给三军将士一个交代。 但是,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自己人”,他不仅是一个武将,更是一个文臣,同时,马谡和诸葛亮还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蜀汉“荆州派系”的主要成员。 实际上,政治斗争和派系划分在古代政治当中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通常情况下,大臣们会按照各自的籍贯或任职地点来划分派系,这些人之间未必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但只要出现了危机,他们往往能够成为彼此的保护伞,替彼此遮风挡雨。 根据史书的记载,诸葛亮最后的确是让马谡死了,但诸葛亮先是下令把马谡关进了监狱,而后马谡就死了。没有当众斩杀,这样的做法算是保全了马谡的“体面”。 诸葛亮这么做其实有两方面的考量,第一种考量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告诉蜀汉内部的所有人“自己绝不会因为马谡荆州派的身份,就对他的严重错误视而不见”。 而诸葛亮的第二种考量,则是卖给荆州派那些老伙计一个面子。 毕竟,马谡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杀他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诸葛亮如果真的像《三国演义》当中所写的那样,直接当众下令斩杀了马谡,这肯定也会让荆州派内部陷入混乱。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这么做很有可能是为了给荆州派的重要人物向朗一个面子。 早在刘表担任荆州地方长官的时候,向朗就已经混迹于荆州官场了。后来向朗也是一直支持刘备,这在客观上也帮刘备争取到了荆州集团对自己的支持。 在刘备入川之后,向朗又跟着刘备一起参加了伐吴的战役。刘备对他是十分信任的,许多荆州派的官僚也愿意团结在向朗的周围。 甚至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还专门举荐了向朗的侄子向宠出任要职,虽说向宠能力也确实不错,但不排除有看向朗面子的可能。 由此可见,这个人在蜀汉集团内部的地位绝对是不一般的,就连诸葛亮也要让他三分。 在马谡犯事之后,向朗又主动站出来为马谡求情。面对这个前任大老板留下来的“老伙计”,诸葛亮肯定是要给面子的,所以才没有当众斩杀马谡。 否则,下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不仅要面对朝廷内部其他派别政治势力的责难,恐怕就连荆州派的那些老伙计们也不见得会一门心思地支持他了。 所以,诸葛亮斩马谡的确是一种大义凛然的选择,但这背后充斥着的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权力博弈。 刘备死后,诸葛亮身担重任,在困境中找寻出路,也是十分辛苦了。 参考资料: 《从蜀汉派系斗争看马谡之死》

0 阅读:38
鲁肃聊历史

鲁肃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