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严正警告台湾,台湾统一不需征求台湾意见! 中国政府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这一步

山河又月明 2025-09-12 11:47:40

中国严正警告台湾,台湾统一不需征求台湾意见! 中国政府终于迈出了这一步。这一步走了76年。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什么需要商量的外交议题,本质上就是中国自家的事。就像家里的房子不会因为某个房间的租客闹脾气,就变成租客的财产,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从历史到法理都板上钉钉的事实。 76 年前新中国成立时就明确了对台湾的主权立场,而早在 1971 年,联合国大会第 2758 号决议就以 76 票赞成、35 票反对、17 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根本没有资格以 “国家” 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这个决议白纸黑字写着要 “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等于在全世界面前给台湾的地位盖了章 —— 它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历史上看,台湾跟大陆的联系早得很。元朝就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了两百年。 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里夺回中国的土地,从来不是什么 “开疆拓土”。这些历史不是谁能随便篡改的,就像你不能因为邻居住了你家闲置的房间几十年,就说那房间成了邻居的家产。 现在台当局有些人天天喊着 “台独”,却连自己祖宗是谁都快忘了,这种把戏在国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全世界 183 个国家都跟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每一个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就像 183 个证人在法庭上证明你对自家房子的所有权,少数几个别有用心的旁观者再怎么起哄,也改变不了事实。 美国总是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但其实他们自己早就签了字认了账。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里写得清清楚楚,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可他们一边签公报,一边又卖给台湾超过 700 亿美元的武器,这种行为就像嘴上跟你说尊重邻居主权,背地里却偷偷给你家叛逆的孩子递刀子。不过就算这样,美国政府也从来不敢公开承认 “台湾独立”,因为他们知道那是碰不得的红线。就像做生意的人再想赚钱,也不敢明目张胆违反合同,美国这种 “两面派” 做法,不过是想拿台湾当棋子牵制中国,真要动真格的,他们才不会为了一个省跟中国翻脸。 经济上的账就更算得清了。2023 年台湾对大陆和香港的贸易顺差高达 805.5 亿美元,也就是说,台湾全年的贸易顺差全靠大陆市场撑着,要是没了这笔收入,台湾的账本就得从盈余变成赤字。 更有意思的是,台湾出口到大陆的产品里,电子零组件占了 63.7%,这些零件在大陆组装成成品后,很多又卖回了全球市场。这就像台湾开了家零件厂,大陆开了家组装厂,两家合作赚全世界的钱,可台湾有些人却天天喊着要跟大陆 “脱钩”,这不就等于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 台湾商业总会主席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建议赶紧缓解两岸关系,因为大家都明白,两岸关系好,台湾经济才能好。 再看看台湾内部的民意,其实多数人并不想跟着 “台独” 分子冒险。民调显示,赖清德的 “台独” 标签在台湾民众心里根深蒂固,而 54% 的民众认为他的两岸政策弊大于利。更有意思的是,要是真发生战争,56% 的台湾民众不愿意自己或家人上战场,只有 6.9% 的人愿意抵抗。 这说明大家心里都清楚,“台独” 就是条绝路,跟着闹最终只会倒霉。虽然有些民调说 “自认是台湾人” 的比例不低,但这就像上海人说自己是上海人、广东人说自己是广东人一样,没人会觉得这就能否定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超过 60% 的台湾民众主张 “维持现状”,其实也从侧面说明,大多数人不想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香港和澳门的例子早就摆在那里。1997 年香港回归时 GDP 是 1.37 万亿港元,到 2021 年已经涨到 2.86 万亿港元,人均 GDP 翻了一倍还多。澳门回归后经济更是蒸蒸日上,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些都证明,回归祖国怀抱后,地区发展得更好,民众受益更多。反过来看,那些跟着外部势力闹 “独立” 的地区,哪个有好下场?要么经济一塌糊涂,要么社会动荡不安。台湾要是真听了 “台独” 分子的话,脱离祖国这个大靠山,后果可想而知。 中国政府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早就明确了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这就像家里的规矩,谁也不能违反。台湾当局那些小动作,比如限制两岸交流、删改历史课本,就像小孩子闹脾气耍性子,根本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国际社会也看得很清楚,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 说到底,台湾回归祖国不需要征求台湾方面的同意,就像家里换家具不需要问租客的意见一样天经地义。从历史法理到国际共识,从经济联系到民意走向,所有的事实都指向一个结论:台湾统一是必然趋势,这一步中国政府走了 76 年,不管还要走多久,最终都会走到终点。

0 阅读:110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