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不制裁,已经不重要了!”中国学者高志凯这句话,精准打穿了所有跨国巨头的最后幻想! 高志凯最近在国际媒体上又“火”了一把。 这次不是因为某个外交发言的翻译问题,也不是某场中外论坛上的唇枪舌剑,而是他在接受英国电视台Channel 4采访时,说了一句话,在中外网络上刷了屏:“美国把自己完全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那就请便。” 现场主持人不断追问中国是否害怕美方加码制裁,会不会担心出口被掐住。 高志凯回答得毫不含糊:“你以为中国活到今天,是靠美国施舍吗?我们已经存在了5000年,在绝大多数时候,美国都还不存在。” 强调高志凯讲了“中国企业不怕美方封锁,已经准备好了替代方案”。 细看就会发现,他讲的是基于现实判断的回应。 中国出口的确曾有接近20%的出口流向美国。 可最近几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3%左右。 以华为、比亚迪、中兴等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跨国公司,早就把重点转向了中东、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市场。 用高志凯的话说,“你说我们靠美国吃饭,那你看我们现在卖给越南、卖给沙特、卖给南美,生意照样做。美国要是自绝市场,中国不会求它。” 这句话意思已经很清楚了——美国愿意做生意当然欢迎,不愿意合作也不会强求。 当主持人问“美国是否仍是全球经济引擎”时,高志凯直接反问:“你确定吗?现在是美国还需要中国,不是反过来。” 这不是他第一次公开表达类似观点。 早在中美贸易战高峰时期,他就在多个国际论坛上表示,美国搞所谓“脱钩”,实际上是在逼中国企业提前布局全球化。 之前许多企业只重视欧美订单,现在都开始拼命向南方市场拓展。 这类调整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系统性策略。 从“一带一路”到RCEP再到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主导的经济合作平台越来越多,全球供应链的“锚点”也逐渐东移。 即便某些关键技术暂时被美方封锁,也在想方设法补缺甚至弯道超车。 例如被美国制裁最多的企业之一——华为,不但活下来了,还推出了自研芯片手机Mate系列。 连美国媒体都承认,中国的科技封锁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卡脖子”,反倒激发了一波自主创新。 而这背后,正是类似高志凯这样的一批战略分析人士,不断在政策、产业、市场等层面发出信号:不要把美国当成唯一参照,不要把制裁看成天塌下来的事。 他们说得直白,态度也很坚决。 高志凯说话风格,有人喜欢,有人反感。 不管怎么看,他传递的信息都不是空口喊话,都是在摆事实。 他讲到中国的企业在美制裁下依然能活,而且活得不差。 过去苹果、特斯拉在中国有多吃香,现在中国电动车品牌反攻美国市场不说,还大量进入南美和欧洲。 连华尔街的分析师都在调整预期,开始追踪“美国封锁带来的逆反创新”现象。 中国产业被封杀后快速自立自强的案例,已经进入了西方经济研究报告里。 这些年,不少跨国巨头原本幻想美中之间还能“握手言和”,至少能维持既有的商业渠道。 高志凯这类声音,其实已经打破了幻想。 不靠美国也能活,不向美国低头也能生存。 如果说他这句话打穿了什么,打穿的不是某个高层的红线,而是那些始终抱有幻想、不愿改变的全球化旧模式。 他的态度,就是:“你要来,咱们合作;你不来,咱们另找出路。” 这就是商业现实。 跨国公司要做决定,已经不能再幻想“美国会手下留情”或者“中方会主动让步”。 无论美国怎么制裁,全球化已经走到了一个新阶段。 商业决定生死的,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态度,而是企业自己有没有足够韧性、有没有备胎计划、有没有看清局势。 所以这话说出来,既像句告别,也像句总结。 留给幻想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参考信息: 《高志凯回应中美贸易问题:美国要脱钩,中国不怕》·凤凰网财经·2024-05-08
美国求中国再救他们一次?特朗普挑起的关税大战,原本是想压垮中国,结果美国自己反而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