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08 17:21:23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1946年的东北,那时候,日本战败,几十万日本人溃退,乱世里,最惨的就是孩子。一个叫赵烂亭的农村妇女,在吉林一个村子的路边,发现了一个被冻得奄奄一息的日本男孩。 那年头,谁家都不富裕,赵烂亭自己也有孩子。可她看着这孩子,就是狠不下心。她丈夫说:“咱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 赵烂亭就一句话:“好歹是条人命,咱能见死不救?” 就这么着,这个日本孩子进了赵家的门,取名“赵连栋”。 那个年代养个孩子有多难,咱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赵家穷,没奶水,赵烂亭就把自己嘴里那点儿舍不得咽的玉米糊糊,一口一口喂给赵连栋。她自己的亲生儿子,有时候饿得直哭,她都得先顾着这个捡来的“小日本”。 为这事儿,村里人没少戳她脊梁骨,说她傻,说她分不清里外拐。尤其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家里藏个日本人,那是要冒天大风险的。可赵烂亭不管,谁敢动赵连栋,她就跟谁拼命。她总说,孩子是无辜的,战争是那些大人的事,跟孩子没关系。 就这样,赵连栋在赵烂亭的庇护下,一点点长大。他娶妻、生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除了长相,谁也看不出他有啥不一样。他对赵烂亭也孝顺,娘俩的感情,比亲生的还亲。 要是一辈子就这么过下去,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可历史的浪潮,总会拍打在普通人的身上。 上世纪88年代,中日关系回暖,日本政府开始大规模帮助遗华孤儿回国寻亲。赵连栋也动了心思。 赵烂亭心里一百个舍不得,可她觉得,孩子想找自己的根,没错。她砸锅卖铁,东拼西凑,支持赵连栋去日本寻亲。她说:“儿啊,找到了,了了你的心愿,妈就高兴。” 1994年,赵连栋终于在日本找到了他的亲人。临走前,他抱着赵烂亭哭得像个孩子,说一定把妈接到日本去享福。赵烂亭信了,她把儿子送到村口,看着他坐上车,越走越远。 可她没想到,这一走,就是永别。 刚到日本,赵连栋还跟家里写信、打电话,说说日本的新鲜事。可慢慢地,电话越来越少,信也断了。几年后,赵烂亭想儿子,托人打了个越洋电话过去,接电话的赵连栋很不耐烦,说几句就挂了。 最让人心寒的事发生在2005年。年迈的赵烂亭不慎摔倒,大腿骨折,瘫在炕上,生命垂危。家里人急得没办法,到处借钱,好不容易凑够电话费,把电话打到日本,求赵连栋回来看看他妈。 电话那头,赵连栋沉默了很久,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如坠冰窟的话:“我回不去,太忙了。” 然后,他托人从日本捎回来200块人民币。 200块,买断了近50年的养育之恩。赵烂亭躺在炕上,拿着那200块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流干了。第二年,这位善良了一辈子的中国母亲,带着无尽的失望和牵挂,闭上了眼睛。 把视线从赵连栋一个人身上,拉到他背后的整个群体——“残留孤儿”。 他们是历史的孤儿。当年被留在中国,是战争的错。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像赵连栋一样,被善良的中国人抚养长大,活了下来。这份恩情,比天大。 可当他们回到日本,面临的是什么? 咱们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四五十岁的东北汉子,突然被扔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陌生社会。他在中国是“日本人”,在日本,却又成了“中国人”。他们融不进主流社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甚至被歧视。 很多人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儿,生活在日本社会的最底层。 日本政府当年的安置政策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遗孤回去后,发现生活远不如想象中美好。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生存压力,足以压垮一个人。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些后续调查和媒体报道,这些归国遗孤的晚年生活普遍不算理想。截至2025年的今天,第一代遗孤大多已是八九十岁高龄,甚至很多已经离世。他们的后代,也就是所谓的“残留孤儿二代、三代”,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说不好日语,被日本同学霸凌;他们也对中国感到陌生,成了两边不靠的“边缘人”。 近年来,日本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更多是放在了他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上,但精神层面的隔阂,始终存在。 我说这些,不是要为赵连栋洗白。养母的恩情,天经地义,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他冷漠无情的借口。 但了解他所处的困境,或许能让我们对这份“薄情”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可能被新的家庭、新的环境彻底改变了,也可能是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选择了最自私、最怯懦的逃避。 赵连栋的故事,像一把刀子,划开了中日关系中最温情也最伤痛的一页。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