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

熹然说历史 2025-09-07 22:36:01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在弥留之际提了个奇怪的要求,他说:“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 历史上哪个皇帝临死前不想着金银满墓、厚葬荣耀?可有这么一位帝王,弥留之际竟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个看似”奇怪”的要求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刘恒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提到”文景之治”,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盛世了。这位汉朝第五位皇帝,从小就过得不容易。他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妾,后来被刘邦看中纳入后宫,但地位很低,很少得到宠幸。 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前往晋阳就国。代地位于北方边塞,条件艰苦,经常要面对匈奴的威胁。十六年的边塞生活,让这个孩子早早就体会到了民间疾苦。他在代地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把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了抵挡匈奴的坚固屏障。 公元前180年,机会来了。吕后一死,诸吕想篡权,结果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一锅端了。群臣商议后,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馅饼”,刘恒可不敢大意,他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进了长安,这才当上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刘恒,节俭到了什么程度?他穿草鞋上朝理政,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补一补接着穿。有大臣送他九匹好马,他看都不看就退回去了,还下令”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不光自己节俭,他还要求后宫嫔妃衣服不能拖地,帐子不许绣花,就是为了省点布料。 这种节俭可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文帝在位期间多次减免田租,文帝十二年甚至全免田租,最终田租减为三十税一。他废除了不少严刑峻法,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他治理下,老百姓日子过得安稳,国家财政也越来越充实。 经过文景两帝约40年的努力,西汉王朝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后来的”汉武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文帝的这些基础工作,就没有后来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本钱。 到了文帝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7年,年近五旬的文帝病倒了。起初只是胃口不好、气喘,太医们想尽办法也没用。到了六月,文帝已经下不了床,自己也知道大限将至。 就在这个时候,文帝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震惊的话:“我节俭了一辈子,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他口述了详细的遗诏:“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这份遗诏规定得特别细:陵墓不用金银铜锡,全部用瓦器;不修建高大的封土;服丧期只有十五天;不征发老百姓修陵墓;丧期内不禁止结婚生子、喝酒吃肉。这在当时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去世。太子刘启即位后,严格按照父亲的遗诏执行。文帝的陵墓修在白鹿原上,取名霸陵,整个工程只用了两个月,没有征发一个民夫。陵墓里没有金银财宝,就是些简单的陶器。 直到2021年12月,考古学家才正式确认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流传近千年的谬误。这座地面几乎看不出痕迹的陵墓,正好印证了文帝生前的节俭品格。 文帝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的景帝、宣帝等都学他这一套,薄葬渐渐成了一种风尚。更重要的是,他树立了一个榜样:当皇帝的要为百姓着想,不能光顾着自己享受。 一句”死后也不想成为百姓的拖累”,道出了一个帝王的真心话。在那个讲究厚葬的年代,文帝的选择显得多么难得。你觉得现在的领导干部能从文帝身上学到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