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菲律宾总统突然宣布了。从 2025年9 月 1 日起,菲律宾所有大米进口要按下 60 天的暂停键。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暂停进口大米吗?至于这么大动静? 可别小瞧菲律宾,它可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大米进口国,每年都得从国外买走几百万吨大米,才能补上国内的供应缺口。 作为全球排名前列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每年的进口量能占到全球贸易量的10%左右,一旦它停止采购,国际市场的供需平衡就会被打破。 而这次暂停的直接导火索,源于半年前就开始发酵的国际粮市异动:印度为保障国内供应,今年早些时候收紧了大米出口限制,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这一政策直接让全球大米供应量减少近20%;紧接着,泰国、越南又因雨季洪涝灾害导致水稻减产,两大出口国的供货量同比下降15%。 双重打击下,国际米价从年初到现在已经上涨了30%,菲律宾进口大米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这对本就依赖进口的菲律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政府的决策,其实是被民生压力“逼”出来的。近一年来,菲律宾国内米价涨幅已经超过25%,而普通民众的工资却一分没涨。 在马尼拉的贫民窟,不少家庭已经从“一天三顿米饭”改成了“两顿稀粥”;农贸市场里,原本10比索能买的小份大米,现在要13比索才能买到,摊主们抱怨“进货价涨了,不卖贵点根本不赚钱”。 菲律宾粮食机构曾做过测算,按当前库存和国内产量,暂停进口60天刚好能撑到新一季水稻收割,但这个“刚好”的背后,是政府赌上了短期市场稳定的风险。 如果期间出现极端天气或库存损耗,后果不堪设想。 可暂停进口的“救急”,也埋下了新的隐患。对菲律宾国内的大米出口商来说,突然的暂停让他们措手不及:有些企业已经和泰国供应商签订了采购合同,现在只能违约支付违约金; 有些正在运输途中的大米船,只能在港口外等待政策松动,每天的滞港费就要数万美元。更麻烦的是国际信誉的受损。 此前越南、泰国的出口商已经因为菲律宾频繁调整进口政策有了不满,这次暂停可能会让未来的合作成本增加; “以后再想进口,对方说不定会提高价格或要求预付款,这对菲律宾来说都是额外负担”,当地一位贸易商无奈表示。 这场政策的涟漪,还在全球粮市扩散。印尼、马来西亚等同样依赖大米进口的国家,已经开始悄悄增加库存采购,担心菲律宾的暂停会引发“抢购潮”;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紧急发布报告,提醒“部分国家的贸易限制可能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 有分析师预测,如果更多国家跟进限制大米贸易,国际米价可能会在未来3个月再涨15%,而最终为这轮涨价买单的,还是像玛丽这样的普通消费者。 他们不仅要面对国内米价的上涨,还要承受进口恢复后可能更高的成本。 但所有人都清楚,暂停进口只是“缓兵之计”,菲律宾的根本问题还在自己身上。国内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0%,且大多分散在小农户手中,种植技术老旧,亩产只有泰国的60%;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系统不完善,一旦遇到旱涝灾害,产量就会大幅波动。 过去十年,菲律宾政府也尝试过推广高产稻种、建设农田水利,但进度缓慢,始终没能摆脱“靠天吃饭+靠进口补缺口”的困境。 这次暂停进口,或许能为国内农业争取60天的“缓冲期”,但要想真正端稳“米袋子”,还需要长期的农业改革——这远比一纸暂停令难得多。 60天后,当菲律宾重新打开大米进口的闸门时,玛丽和其他菲律宾民众或许能暂时松口气,但米价焦虑不会彻底消失。 这场暂停进口的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粮食安全的脆弱性:一个大国的贸易政策变动,就能牵动无数家庭的餐桌; 而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才是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最坚实防线。对菲律宾来说,这次“急刹车”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如果能借此推动农业改革,或许才能真正让民众不再为“一顿饱饭”担忧。 信源:菲律宾总统下令自9月1日起暂停大米进口60天 2025-08-07 07:03·光明网
菲前总统杜特尔特:中美开战,美国会从菲律宾基地攻击中国的导弹基地和军事设施,这是
【13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