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愿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1988年,由中国出资去美国深造的高华健,这句宣言像颗炸弹,在国内炸开了锅。“白眼狼”“慕洋犬”的骂声铺天盖地,很多人说他不顾祖国的培养之恩,真的是太失望了。 这个由国家出资送往哈佛大学深造的“少年天才”,没有如预期般回国效力,反而选择留美发展,在那个公派留学“学成必归国”的年代,这样的选择无疑被视作对祖国培养的背离。 但没人能预料,数十年后,这位加入美国国籍的学者,会以另一种方式深刻影响中国科研界; 培养20多名中国博士生归国成骨干,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用跨越国界的坚守,重新定义了“爱国”与“贡献”的方式。 2015年,中国科学院对外公布新当选外籍院士名单,高华健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荣誉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个放弃中国国籍的人,为何能得到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认可之一? 答案藏在他自1988年起就从未中断的“反哺”行动里。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高华健对中国留学生的“偏爱”几乎成了学界共识。 他会主动筛选优秀的中国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手把手指导他们设计实验、撰写论文; 对于想回国发展的学生,他不仅帮忙对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还会亲自写信推荐,为他们扫清职业起步的障碍。 据不完全统计,他培养的20多名中国博士生中,超过80%选择回国,有人成为西安交大、清华大学的教授,有人牵头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将他传授的学术方法与理念,转化为推动中国力学领域发展的实际力量。 15岁考入西安交大工程力学专业的他,本身就是“天赋与努力”的代名词,在高考录取率仅7%的年代,这个四川少年以远超同龄人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校园里的“传奇”。 1982年,国家启动公派留学计划,旨在培养能支撑国家科研发展的高端人才,高华健凭借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资格,远赴哈佛大学深造。 在哈佛的四年,他更是创造了“两年硕士、两年博士”的纪录,这样的速度即便在哈佛校史上也极为罕见。 国内学界对他的期待早已拉满:人们等着他带着最前沿的力学研究成果回国,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甚至有人提前为他规划好了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方向。 1988年的抉择,远比外界看到的更复杂。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与美国存在代际差距; 高华健主攻的固体力学、纳米力学领域,需要精密的实验设备和持续的资金投入,而国内多数实验室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更关键的是,美国对尖端科研项目的参与资格有严格限制,非美国公民不仅无法接触核心技术资料,连组建独立科研团队都困难重重。 对高华健而言,选择回国,意味着可能要放弃刚起步的前沿研究;选择留美,虽能突破科研瓶颈,却要面对“背叛祖国”的指责。 他最终选择了后者,接受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职位,加入美国国籍,这不是对祖国的否定,而是对科研理想的坚守,他坚信“只有先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才能以更有力的方式回馈祖国”。 这份“回馈”,远不止于培养人才。2009年,高华健接受西安交通大学邀请,担任名誉教授,此后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国讲学,将国际最新的科研动态、实验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国内学者; 他还主动牵头中美力学领域的联合研究项目,推动中国科研团队与斯坦福、哈佛等高校开展合作,仅2010-2020年间,就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帮助中国学者更快融入国际学术圈。 甚至有美国同行调侃:“高的实验室快成中国力学人才的‘黄埔军校’了。” 这种跨越国界的学术桥梁作用,让人们逐渐明白: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系祖国,不能只看国籍,更要看他是否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发展助力。 如今再回望1988年的那场争议,更像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时的中国,既需要人才回国直接参与建设,也需要有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搭建桥梁、传递经验。高华健的选择,或许不是最“主流”的,但却是最适合他的。 他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为中国科研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种子选手”,这种影响远比短期回国工作更为深远。 高华健也为当下的留学人员与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启示:爱国的方式从来不是唯一的。 无论是回国扎根一线,还是在海外以学术合作、人才培养的方式反哺祖国,只要心怀家国、坚守初心,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而当年的“争议”早已证明,用国籍定义爱国与否,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真正的爱国,藏在日复一日的行动里,藏在跨越国界的坚守中。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院官网《高华健院士简介》;澎湃新闻《“七院院士”高华健全职加盟清华》)
印尼总统访华12个小时,中国不会让他白跑一趟,临走前大礼送上连夜赶到北京观看阅
【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