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那天,请不要只盯着我们的导弹和飞机。很多人还以为,阅兵,只是为了展示武器。错了!真相是,这场阅兵,是办给那些,已经牺牲了80年的英烈们看的!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当气势恢宏的阅兵式进行到“战旗方阵”环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这场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最深沉的回响,并非尖端武器的轰鸣,而是一场献给八十年前浴血牺牲的抗战英灵最崇高的“盛世汇报”。 选择在9月3日举行抗战胜利日阅兵,本身便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虽宣布投降,但《终战诏书》通篇回避“投降”、“战败”字眼,更将侵略行径美化为“为东亚安定”、“帝国自存自卫”,对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只字不提。 诏书发布后,侵华日军并未立即放下屠刀,部分地区仍在负隅顽抗。 战犯们则销毁731部队等罪证,日本国内甚至出现所谓“游兴会”,企图以“特殊招待”软化盟军对战犯的追责。 这场缺乏诚意的“投降”,被盟国视为无效。 直至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正式投降书,法理意义上的二战才告结束。 消息传回中国,已是9月3日。 因此,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4年更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 然而,今年这场阅兵的深意远不止于铭记日期。 当人们的目光习惯性地追逐着天际的“歼”系列战机、震慑四方的“东风”导弹方阵时,“战旗方阵”的出现,将所有人的视线拉回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1943年淮北平原上的悲壮绝唱,“刘老庄连”的旗帜,承载着为掩护主力转移。 该连82名官兵在江苏淮阴刘老庄,面对上千日伪军的重重包围。 弹药耗尽后,他们端起刺刀,与敌展开惨烈白刃战,最终全部壮烈殉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那面象征“狼牙山五壮士”精神的旗帜,则镌刻着1941年秋燕赵大地的凛然浩气。 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将敌人引向狼牙山棋盘陀的绝路。 他们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扔出最后一枚手榴弹,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毅然纵身跳下万丈悬崖。 还有“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 每一面旗帜背后,都有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传奇,都凝聚着无数年轻生命对家国的赤诚与无畏。 无数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二十岁的年华,长眠于异乡的焦土,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未曾留下。 而他们用最惨烈的牺牲,换来了民族的新生。 八十年后,这些承载着英烈忠魂的战旗,它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已然强大的中国。 天空中,国产先进战机呼啸而过,划出象征和平的彩烟。 地面上,新型坦克、导弹威严列阵,展示着捍卫和平的钢铁力量。 远海大洋,人民海军的舰艇劈波斩浪,守护着万里海疆。 这强大的国防力量,绝非为了耀武扬威,而是对先烈在天之灵最庄重的告慰。 战旗下,受阅的年轻士兵们,身姿挺拔,目光如炬。 他们胸前的勋章闪耀,心中激荡着对先烈的无限敬仰。 他们深知,肩上扛起的钢枪,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是为了不让屈辱的悲剧重演。 脚下坚守的岗位,连接着万家灯火,是为了让亿万同胞安享太平。 这份传承,无声却重若千钧。 这场阅兵,也是中国向世界宣示和平发展理念的窗口。 战旗方阵之后,首次出现的维和部队方阵,头戴标志性的蓝色贝雷帽,步伐铿锵。 他们刚从非洲的维和任务区归来,身上或许还带着南苏丹的尘土,黎巴嫩的风沙。 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将当年先烈守护和平的信念,延伸至世界的角落。 正如古巴通讯社所言,中国军队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并非源于怯懦,而是源于对战争刻骨铭心的痛楚,源于对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的无比珍视。 那些先进的无人机、网电作战装备,其价值不仅在于威慑,更在于为世界和平提供新的保障能力。 观礼台上,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在内的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肃穆的神情,是对中国抗战历史贡献与世界和平角色的无声致敬。 中国战场当年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付出了数千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5年9月3日的这场阅兵,震撼人心的力量,不在于展示肌肉的“秀”,而在于交付答卷的“诚”。 它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一次面向历史的汇报。 今日的中国向长眠地下的抗战英烈庄严宣告,你们当年的牺牲与心愿,我们未曾忘却。 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我们已建设得繁荣富强。 这盛世,如您所愿,且必将代代相传,永续辉煌。 战旗猎猎,英魂永在,山河无恙,吾辈自强! 主要信源:(环球网——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九三大阅兵?)
9月3日那天,请不要只盯着我们的导弹和飞机。很多人还以为,阅兵,只是为了展示武器
炎左吖吖
2025-09-03 10:4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