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年冬,司马炎决定伐吴,命令贾充担任主帅,贾充害怕失败,极力反对伐吴。司马炎

历史探索者 2025-08-24 12:36:34

279年冬,司马炎决定伐吴,命令贾充担任主帅,贾充害怕失败,极力反对伐吴。司马炎坚定伐吴之心,最终成功灭吴,统一了天下。 ​​你可知道贾充反对时有多“硬气”?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奏折往地上一摔,说“东吴有长江天险,陆抗虽死,还有建平城的铁索横江,我军贸然进攻,必败无疑!”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贾充一辈子没怎么打过仗,早年靠帮司马家搞权谋上位,最擅长的是在朝堂上算计,哪懂什么行军布阵?他怕的不只是失败丢面子,更怕万一伐吴不成,自己这个主帅要背锅,连带着司马家刚坐稳的江山都不稳。 ​​司马炎没跟他吵,只是把一份地图扔在他面前。那地图上,长江沿线的关卡、东吴的兵力部署标得清清楚楚,连哪段江面水流缓、适合楼船停靠都写着。“你看看这个,”司马炎指着地图上的荆州,“羊祜在荆州经营十年,囤积的粮草够大军吃三年,王濬的楼船都造好了,船身比东吴的战船宽三倍,连城墙都能撞开,你说必败?”贾充盯着地图,半天说不出话——他忘了,司马炎早就在为伐吴铺路,从羊祜到杜预,再到王濬,这盘棋下了十几年,哪是他一句“反对”就能拦住的。 ​​贾充还不死心,又找了个理由:“现在是冬天,长江风大,士兵们冻得握不住枪,不如等开春再打。”这话刚说完,杜预的奏疏就到了,里面写着“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司马炎把奏疏递给贾充,笑着说“你看,前线的将军都比你有信心”。贾充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接了主帅的差事,却偷偷跟心腹说“我不去前线,就待在项城督战,输赢跟我没关系”——他连战场都不敢去,哪有半点主帅的样子? ​​这边贾充在项城躲着,那边王濬已经带着楼船顺江而下了。建平城的东吴守军在江里拉了铁索,想拦住楼船,王濬早有准备,让士兵带着火把,把铁索烧断,楼船像没人拦的猛虎,一路冲到西陵。杜预也没闲着,在荆州带兵攻克江陵,还跟手下说“打仗要快,别像贾充那样磨磨蹭蹭”。东吴的皇帝孙皓急得团团转,派出去的援兵要么被灭,要么投降,没过多久,王濬的楼船就到了建业城外。 ​​贾充在项城听到消息,第一反应不是高兴,是赶紧写奏疏给司马炎,说“东吴还没彻底投降,万一有埋伏,不如先撤军,等明年再打”。他的奏疏刚送出去,建业城就传来消息——孙皓光着膀子,绑着自己,带着文武大臣投降了。贾充接到消息时,正跟手下喝闷酒,酒杯“哐当”掉在地上,他才反应过来:自己反对了半天,原来这场仗赢得这么轻松。 ​​司马炎没怪他,反而派人去项城安抚:“你是主帅,灭吴有你的功劳。”贾充心里清楚,这是皇帝给台阶下,赶紧上书请罪,说“臣目光短浅,差点误了大事”。司马炎没追究,还给他加了封邑——他知道,贾充是司马家的老臣,杀了他会寒了其他大臣的心,不如借这个机会显显自己的大度。 ​​灭吴那天,洛阳城的百姓都跑到街上欢呼,连卖糖葫芦的都免费送串,说“天下终于一统了”。司马炎站在未央宫的城楼上,看着下面的人群,想起父亲司马昭当年说的“天下三分,司马家当一统”,眼眶突然红了。他没忘了羊祜——那个一辈子想伐吴却没等到这一天的老臣,特意下旨把羊祜的灵位请进太庙,让他也能看到这统一的局面。 ​​贾充的反对,其实是当时保守派的缩影。他们习惯了三国分立的格局,怕改变,怕失败,却没看到司马炎背后十几年的准备。司马炎的厉害,不是光有“坚定”,是他懂得听前线将领的意见,懂得提前布局,更懂得在关键时刻不被保守派的声音左右。要是他听了贾充的话,再等一年,东吴说不定又缓过劲来,统一的日子还得往后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历史探索者

历史探索者

历史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