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苏雪林,和丈夫结婚34年,同居不同床。丈夫用1个月学会她家乡方言,对岳母细致

历史探索者 2025-08-22 09:14:09

才女苏雪林,和丈夫结婚34年,同居不同床。丈夫用1个月学会她家乡方言,对岳母细致入微,可患胃病时,苏雪林:“我是新女性,不可能给你做汤喝。”

苏雪林是民国才女,也是鲁迅的学生。

然而,鲁迅去世后,她却公开诋毁恩师,称他是“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

骂鲁迅,她骂了大半辈子,连她自己都说:“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

而她骂鲁迅,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婚姻不幸。

苏雪林出生于旧式家族,祖父当过知县,祖母也是典型的旧式闺秀。因此,苏雪林从小就被教育成“贤妻良母”的样子。

但是,苏雪林本质上是叛逆的。

出生于1897年的她,4岁就被强行裹足。

她的哥哥们都可以去学堂读书,但她不行,直到15岁那年,她以自杀相要挟,才得以就读安庆的新式女子学堂。

小时候,她偷偷读哥哥们的书本,得以进入学校学习后,她就更加刻苦。

21岁这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得到了留校任教的资格。

23岁这年,苏雪林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但她的祖母不允许她抛头露面外出读书。好在,她的母亲偷偷把自己陪嫁的40银元,塞给了女儿。

此后,苏雪林得以读了大学,并且还出国留学了。

她的婚姻,也是典型的旧式婚姻。

16岁那年,她被父母订婚,对方是商人家庭出身,也是人中龙凤,还出国留学,在麻省理工读书。

和苏雪林定亲的男人,名叫张宝龄。

他是典型的理工男,但苏雪林是典型的文人。

两人脾气不和,苏雪林一直反抗父母,直到29岁那年,母亲病危,她不忍让母亲担忧,便遵照婚约,嫁给了张宝龄。

不得不说,张宝龄是个好男人。

他不懂花言巧语的浪漫,却始终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妻子。

他和苏雪林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但他用1个月,学会了苏雪林家乡的方言,此后,细致入微照顾病危的岳母。

张宝龄也是才子,他先在东吴大学任教,后来调去了武汉大学。

他也很有才华,开荒种地、吟诗作画样样精通。

张宝龄家很有钱,因此,和他在一起生活的苏雪林,不需要担心衣食住行。

但苏雪林很不满意。

她期待的意中人,是如徐志摩那种,爱得浪漫且热烈的男人,是会用各种花言巧语哄着自己的男人。

可张宝龄不是。

当苏雪林贪恋鲜花的甜蜜时,张宝龄总会给她科普鲜花的植物图谱。

当苏雪林感慨月亮好圆时,张宝龄总会接一句“再圆也没有圆规画的圆”。

苏雪林受够了这样的冷漠,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其实一直在享受丈夫的好。

比如,她自诩为新式女性,拒绝做家务,那么家里的事情都是张宝龄在做。

苏雪林觉得丈夫冷漠,不喜言语,可实际上,张宝龄在武汉大学教书三年,深受学生喜欢,人缘也很不错。

苏雪林反对基督教,可张宝龄却说:“信仰是人的自由,等于人的一种特殊嗜好,与人之自由研究文学或科学一样。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反对它。”

有一次,张宝龄得了胃病,他想要喝一口热汤,此时家里只有苏雪林。

然而苏雪林却说自己是新式女性,绝对不可能为了丈夫下厨。

最终,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生生走到了同居不同床的地步。

他们结婚36年,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到4年,这期间,苏雪林没有生育孩子,渐渐地,两人各自领养了一个孩子,直到后来,连信也不写了,音讯全无。

他们双方都没有再婚。

后来,苏雪林去了台湾,张宝龄留在大陆,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60年代初,张宝龄去世,1999年,苏雪林去世,享年102岁。

苏雪林晚年回忆婚姻,非常自责:“我对不起张宝龄,对他照顾不周。”

苏雪林骂鲁迅,骂得很突然,就好像突然之间,她和鲁迅就有深仇大恨一样。

苏雪林停止骂鲁迅,也停止得很突然,就好像突然之间失去了所有兴趣一样。

她说:“半生的‘反鲁’事业,……以后我不高兴再理会了”。”

而在她停止骂鲁迅之前,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即张宝龄的侄女告诉苏雪林,晚年的张宝龄,还留着她曾送给他的围巾。

那个时候,侄女准备给张宝龄织围巾,后来毛线不够,便翻出旧围巾,准备拆了继续织。结果,年迈的张宝龄,突然抢过围巾,说:“线不够了可以再买,这是你二婶(苏雪林)的东西,我要留作纪念。”

说着,他还流下了眼泪:“我过去对你二婶太过分,现在追悔莫及。”

而听了这个故事的苏雪林,瞬间放下了所有,甚至还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

其实,苏雪林和丈夫张宝龄之间,绝对有真感情,否则两人不可能都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不肯离婚。

只可惜,理工男和文科女之间的壁垒,加之两人都不肯低头,最终铸就了一生的遗憾。

有一句诗写得很好:“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相爱不易,相守更难,记得要珍惜眼前人。

你怎么看?

0 阅读:29
历史探索者

历史探索者

历史是文化与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