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在伪满洲国的权力实际上是很大的,日本人除了没给他军事上的权力,其他方面其实就是把他当成皇帝对待的。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作为清朝皇室子弟,从小就注定不平凡。他父亲是载沣,母亲是苏完瓜尔佳氏,那时候清廷风雨飘摇。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刚两岁多就被抱上皇位,年号宣统。登基那天在太和殿举行仪式,他年纪小,哭闹个不停,摄政王载沣在下面哄着。幼年教育严格,每天背诵经书,学满文和骑射,老师监督得紧。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袁世凯上台,隆裕太后被迫颁布退位诏书。溥仪让位,但保留尊号,继续住紫禁城,民国政府给优待,每年四百万两银子。退位后生活没大变,宫里太监宫女伺候,吃饭几十道菜。1917年张勋复辟,他短暂复位十三天,段祺瑞军队打进来就失败了。他后来请英国人庄士敦教英语,接触西方东西,戴眼镜,骑自行车。 1924年冯玉祥国民军进京,废除优待条例,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先住醇亲王府,然后去日本公使馆避难。1925年移居天津日租界,过寓公日子,娶婉容和文绣,结交遗老,玩古董。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东北,关东军拉他去那边,他犹豫后秘密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再转旅顺。 溥仪的教育从幼年起就系统化,上书房老师教四书五经,他每天早起背书。革命后虽退位,但宫廷生活维持,聘请外教学英语,他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复辟失败后,继续在宫中待着,直到被赶出。天津时期,他接触更多外界,娶妻纳妾,生活相对自由。日本事变后,他被拉入东北局面,这一步改变了他后半生。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溥仪先当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改帝制,称康德皇帝。伪满洲国是日本扶持的政权,军事完全由关东军控制,但行政和外交上,溥仪有不小的话语权。政府部门如国务院,总务厅等,大臣多是东北旧将和清朝遗老,比如张景惠、臧式毅、郑孝胥、罗振玉。 这些人表面听溥仪的,政务需他批准,他批阅文件,盖玉玺。日本人给他高规格待遇,建宫殿,出行有仪仗,官员跪拜。外交场合,日本视他为元首。1935年他访日,裕仁天皇亲自迎接,到东京站握手,同乘马车去离宫,裕仁扶他下车。宴会上裕仁敬酒,他回礼,两人检阅陆军。 还拜见皇太后,行礼后聊天。1940年第二次访日,同样裕仁亲迎,参拜明治神宫。这些礼遇显示日本人把他当同盟皇帝对待。伪满各级政府日本人不多,主要由本地人管理,他们向溥仪报告,他能干预人事和经济政策。比如调整部门,提升亲信,日本顾问监督但不直接插手。他在自传里说自己无权,可能有开脱意思,实际他影响民政不少。 伪满洲国结构上,溥仪作为皇帝,参与决策过程。政府设多个部,处理内政外交,他每天处理文件。访日细节显示,日本皇室给他面子,裕仁天皇的迎接规格高,体现地位。第二次访日类似,强化同盟关系。行政上,他批准政策,影响经济开发和人事安排。日本控制军事,但其他领域给他空间,这点历史资料有记录。 1945年日本投降,苏联红军进东北,溥仪从长春逃到沈阳,在机场被捕。关在伯力战犯收容所五年,与伪满官员劳动,捡垃圾,种菜。1950年引渡回国,到抚顺战犯管理所,继续劳动,扫地洗衣,接受教育,写自传。1959年特赦释放,住北京植物园,当园艺工,浇花剪枝。1960年任政协文史专员,整理资料。1962年娶李淑贤,住普通房子,骑自行车上班。参加会议,参观工厂。1964年肾癌手术,健康下降。1967年逝世,享年61岁,骨灰放八宝山。 战后关押期,他适应劳动生活,从捡垃圾到种菜,逐步转变。回国后在管理所学习,写自传反思。释放后工作简单,当园艺工日常琐碎。政协职务让他整理历史,晚年娶妻,生活平淡。手术后身体弱,逝世时平静。
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令将1000名太监赶出紫禁城,并严令搜查不许他们夹带
【24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