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第一次被宠幸时,乾隆为何激动到无法自拔?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得从1745年的春天说起,那时候的圆明园的杏花刚冒骨朵儿,而内务府册子上便多了行不起眼的小字,魏官女子,年十九,人尚生涩,着再学规矩。 1928 年夏天,清东陵裕陵被孙殿英部炸开,地宫里乾隆与其他后妃的尸骨早已腐朽,唯独一具身着龙袍的女尸保存完好,面带淡笑,右颊梨涡清晰可见。 后来人们才知,这便是乾隆晚年最宠爱的令妃魏佳氏,帝王多被说无情,可一个出身奴仆家庭的女子,死后能以皇后之礼入葬,尸身百年不腐,连乾隆八十多岁时仍为她落泪,这段往事比宫里的戏台子还耐人寻味。 要讲令妃,得先提她极低的起点,她出身正黄旗包衣,父亲魏清泰一辈子只混了个内务府小管事,连让她参加正规选秀的资格都没有。 对比顺治朝的董鄂妃,差距悬殊 —— 董鄂妃出身高贵,入宫即封贤妃,一个月就升皇贵妃,而令妃刚进宫时,只是个负责端茶倒水的 “魏官女子”,也就是最底层的宫女,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没人看好的姑娘,最后成了后宫里最有分量的人。 令妃能被乾隆注意到,和孝贤皇后颇有渊源,早年她被分到孝贤皇后身边当差,皇后教她宫里规矩,也让她看清了后宫争斗的门道,那时候她没想着争宠,只踏实做事,皇后让她抄经就认真抄,伺候笔墨就提前备好纸砚,连皇后身边的太监都夸她 “踏实不冒失”。 后来孝贤皇后在南巡路上去世,宫里妃嫔要么讨好乾隆,要么互相拆台,只有令妃安安静静守灵,没做过越界的事。 也是这时,乾隆偶然看到她在御花园捧《诗经》,风一吹,她右颊梨涡露出来,竟和年轻时的孝贤皇后有几分像,乾隆当场愣神,还脱口叫了声 “皇后”,从这以后,乾隆才真正留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宫女。 第一次被传唤到乾隆面前,令妃紧张得浑身发抖,茶碗都差点摔了,哪像其他妃嫔那样,早把 “端庄得体” 练得滴水不漏,可乾隆偏偏吃这一套 —— 他见多了后宫里装出来的温柔贤淑,令妃这种本能的害怕和纯真,反而让他觉得新鲜。 她不是没本事,入宫前为了识字,把字抄在袖口借月光看,琴棋书画也学过,只是从不在乾隆面前刻意表现,这种 “不装”,是她俘获乾隆心的第一步,毕竟乾隆要的不是只会讨好的妃嫔,而是能让他放下帝王架子的人。 令妃的晋升速度快得惊人,1745 年刚封魏常在,二十天后升贵人,秋天直接成令嫔,半年连跳三级,这种速度在康熙朝以后就没出现过,宫里人都猜她用了手段,可实际上,她只是把 “懂乾隆” 做到了极致。 乾隆处理政务累了,她不用 “皇上保重身体” 这种空话,而是用满语讲科尔沁笑话逗他;乾隆抱怨御膳房的菜太咸,她就自己在小厨房做清淡的淮扬清炖狮子头,连乾隆都叹 “还是令嫔懂朕的口味”。 她知道乾隆惦记孝贤皇后,从不说 “替代” 的话,只在乾隆想念时递杯热茶,这种不抢风头的做法,比任何 “心计” 都管用。 1756 年到 1766 年,令妃先后给乾隆生了六个孩子,四子二女,是乾隆后妃里生孩子最多的,可她的付出鲜少有人知 ——1760 年深秋,她刚生下皇十四子,出月子不到一个月又怀上嘉庆帝永琰,当时她有血崩的毛病,太医让卧床休息,可听说乾隆因朝堂事心烦,还是硬撑着起来布菜。 为了有体力伺候乾隆,她甚至偷偷吃含汞的 “仙丹”,后来头发早白、四肢肿胀,都是拜这药所赐,她这么拼,是知道乾隆想要 “康健的阿哥”,愿意为他委屈自己,而帝王缺的正是这种愿意付出的人。 乾隆对令妃的特殊,宫里人都看在眼里,别的妃嫔想跟乾隆南巡得求内务府,可令妃每次都被主动带着,哪怕怀了孕,乾隆也会让其他妃嫔帮忙照顾孩子,令妃生的皇七女,按规矩只有皇后之女能封 “固伦公主”,乾隆却破例给了她封号,还亲自选额驸。 1775 年令妃去世时,乾隆已六十五岁,仍为她辍朝五天,后来还把她的灵位和孝贤皇后的放在一起供奉,对比雍正朝的年妃,虽也受宠,可年妃去世后雍正只按规矩办丧事,乾隆对令妃的眷恋显然更重。 令妃去世第四年,乾隆就把她的儿子永琰秘密立为太子,诏书藏在 “正大光明” 匾后。1795 年乾隆退位,嘉庆登基后,按乾隆的意思追封令妃为 “孝仪纯皇后”,如今去清东陵,还能看到裕陵地宫里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民间说她 “心事太重舍不得烂”,其实更可能是长期服含汞药物的缘故。 但不管怎样,这个从包衣宫女走到皇后位置的女人,用踏实、懂分寸和真心,在冰冷的紫禁城里,赢得了帝王最长久的宠爱,活成了一段传奇。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A股将迎来1万点还是昙花一现#
令妃第一次被宠幸时,乾隆为何激动到无法自拔?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得从1745年的春
墨魂
2025-08-20 02:21:34
0
阅读: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