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年轻战士许明习陷入越军重围,弹尽粮绝之际,敌军见他形单影只,愈发猖狂地叫嚣道:"投降吧,中国小子!" 1980年春天,云南边境的雾气还没散尽,许明习趴在19号高地的战壕里,耳朵紧贴地面。 那帮越军喊得越凶,许明习心里反而越透亮。他攥紧最后一颗手榴弹,指甲抠进泥里——这帮孙子以为吃定他了,可他们忘了中国兵骨头是铁打的。炮弹炸翻的焦土糊了满脸,他啐口血沫子,突然咧嘴笑了:枪膛空了怕啥?战壕里半截炸弯的刺刀,石头缝里崩碎的弹片,全是武器!当年大别山放牛娃的野劲儿噌地窜上来,他猫腰滚进弹坑,抄起刺刀往胶鞋底一绑,反手又抓起块棱角尖利的山岩。 越军呜啦啦围上来的档口,许明习猛虎似的从坑里暴起!绑着刺刀的右脚一记横踹,当先敌人的脖子立马豁开道血口子;左手石块照脸狠砸,另一个捂着眼睛滚下山坡。剩下七八个被这不要命的架势唬住,愣是没敢近身。绝境里的急智比子弹还狠——他早算准了:我军炮阵地在北坡,只要再拖三分钟…… 果然!天边炸雷般的呼啸撕破雾气,炮弹像长了眼直扑敌群。许明习缩回弹坑的瞬间,热浪裹着碎土把他掀飞两米远。等他从耳鸣里缓过神,阵地上只剩烧焦的断肢和呛人的硝烟味。命是捡回来了,可更险的仗还在后头——三天后他拖着伤腿爬回部队,纱布缠成粽子还咧嘴乐:“没死成,接着干!” 一、英雄光环下的冷思考 1. 孤胆传奇的代价 许明习们用血肉换来的“战斗英雄”称号金光闪闪,可金光底下全是扎心的玻璃碴子。罗家坪一战他带尖刀班直插敌腹,18分钟拿下148高地,听着多提气!但战友扈宪静的重机枪差点被敌炮掀翻,新兵李茂坤的肠子流出来又塞回去——这些名字谁记得?集体功勋簿盖住了个体伤疤,就像庆功宴的茅台冲淡了野战医院的血腥味。 2. 被战争拧紧的发条 从1980年罗家坪到1984年老山,许明习三次放弃军校深造机会死守前线。真是他不想活?看看他写给家里的信就懂了:“越南猴子占着咱地界耍横,读啥书能咽下这口气?”可这话背后藏着时代烙印——当年宣传车天天播《血染的风采》,小伙子们哪个不是憋着“宁可前进一步死”的劲头?热血是真热血,悲壮也是真悲壮。 3. 英雄叙事的两难 现在提许明习,总绕不开他炸暗堡、挨炮弹的“高光时刻”。但151高地那场最后的血战才戳心窝子:右腿炸飞,左腿骨头露在外面,硬是爬着指挥完全程。这种“轻伤不下火线”的执念,到底是英雄气概还是战争对人性的异化?他本可以活下来的——卫生员要背他下阵地,他吼着“别管我”推开人家,结果失血过多没救回来。 二、硝烟散尽后的叩问 许明习们把命泼在边境线上,换来了中越边境贸易区的车水马龙。但当我们在口岸数着越南盾买榴莲时,还记得龙州烈士陵园墓碑的温度吗? 他牺牲那年攒的津贴全交了党费,家里就剩套洗褪色的旧军装。现在某些网红举着“爱国”旗号带货,直播间礼物刷得飞起——英雄血还没凉透呢,生意经倒念得震天响! 更拧巴的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困境:当年跟许明习一样拿一等功的唐立忠,2007年转业当惠州开发区主任还得从头熬资历;爆破英雄韦学锋在深圳国企干到退休,年轻人听他讲战场往事直打哈欠。炮弹皮能崩开暗堡,却崩不开时代淡忘的厚墙——这比越军的包围圈更难突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0年,年轻战士许明习陷入越军重围,弹尽粮绝之际,敌军见他形单影只,愈发猖狂
海边观潮客
2025-08-15 23:25:08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