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机枪手曾岳峰因伤掉队,独自在山上遇到了100名正在吃饭的日军。他立刻爬到山头,架起背上的机枪,连续发射了10几个弹匣,共计300多发子弹,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1943年,曾岳峰才16岁,在老家被抓了壮丁。他奶奶给他取这个名,是希望他能像岳飞一样保家卫国。没想到,一语成谶。进了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74军58师,师长是张灵甫。新兵蛋子还没当热乎,就上了常德会”战场”。用老爷子自己的话说:“那时候还不懂事,只晓得恨日本人,炮弹一响,还有点怕。” 到了1944年打长沙、打衡阳,他已经是个老兵油子,成了机枪手。他用的那挺捷克式轻机枪,是当时中国军队的绝对大杀器。老爷子提起这枪,眼睛都放光:“一扳机下去,能扫倒一片人。” 战争的残酷,不是电影里耍帅。曾岳峰的左手食指上,有道三四厘米长的疤。那是跟日本兵拼刺刀时,对方的刺刀划的。“日本兵一刺刀过来,我往后一退,就划到手指。我用枪一挑,那个日本兵就被我放倒了。” 老爷子讲得轻描淡写,那画面,刀尖擦着骨头过去,得多疼。 更疼的是心。他的第一个副射手,一个好兄弟,就在他身边被子弹打穿,当场就没了。后来换了个副射手,没多久也负了伤。战场上,生死就是一瞬间的事。 关于那场“遭遇战”,曾老的回忆是这样的:那是在追击日军的时候,他和战友们急行军,出其不意地绕到了日军的后方。确实是碰上了一股正在休整的日军,也确实是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迅速架起机枪,一通猛扫,打得鬼子人仰马翻,缴获了不少东西。他也因为这次战斗,立了功,成了上等兵。 那个“一人一枪,独战百寇”的传奇,很可能是以曾岳峰这次真实的战斗经历为蓝本,经过流传和讲述,被人们不断“艺术加工”后的版本。 在那个信息闭塞、需要英雄故事来鼓舞士气的年代,这样的“加工”再正常不过。 这有损曾岳峰的英雄形象吗? 恰恰相反,当我们拨开传奇的光环,看到那个16岁会害怕、会受伤、会看着战友牺牲而心痛的真实的人,他的形象反而更加高大,更加有血有肉。 在雪峰山那种原始森林里,毒虫遍地,阴雨连绵。中国的士兵,穿着草鞋,吃着冷饭,后勤补给全靠人挑马扛。而他们的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曾岳峰自己都说:“他们机枪多,飞机满天飞,3架一小队,9架一大队。”国军的子弹打一发少一发,经常陷入被动。 就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曾岳峰和他的战友们,没有一个人当孬种。“中国士兵很能拼,近身肉搏比日本人猛,日本兵还是很怕我们。” 这份底气,不是靠装备,是靠骨头堆出来的。 曾岳峰说,他负伤了,不管是手指被刺刀划开肉,还是小腿被炮弹片炸伤,都是“用纱布一缠,又马上投入战斗”。“3年抗日,受了伤我也没有下过火线。” 这就是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日常。没有特效药,没有ICU,甚至连干净的纱布都可能是奢望。有的,就是一腔血勇和保家卫国的死理。 那个“独自一人打退上百日军”的事儿,背后,是无数个真实的战斗剪影。在湘西会战中,因为地形复杂,小股部队的遭遇战、伏击战非常频繁。肯定有掉队的士兵,在绝境中和敌人死战到底。曾岳峰的传奇,其实是无数个无名英雄的缩影。 他叫曾岳峰,也可能叫李岳峰,张岳峰。他是千千万万个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普通中国人。 历史的细节,藏在曾岳峰手指的伤疤里,藏在他对牺牲战友的叹息里。 它提醒我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和平土地,不是充话费送的,是靠着无数个像曾岳峰一样的年轻人,用我们难以想象的牺牲换来的。 战争结束后,曾岳峰解甲归田,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把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藏在心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不是那些寻访者叩开他的门,他的故事,或许就将永远湮没在乡间的尘土里。
1945年5月,机枪手曾岳峰因伤掉队,独自在山上遇到了100名正在吃饭的日军。他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15 14:35:52
0
阅读:1625
阿玮
英雄
老V
山河为证,致敬英雄!
嘿好运来
无知就无知,别透露出来。你扛一挺捷克造再插十几个弹夹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