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国俘获了3968名印军俘虏,那这些俘虏后来都怎样了? (参考资料:2020-12-22 新民晚报——三千印度战俘的“中国故事”) 1963年春夏之交,中印边境的战俘交接仪式上,本该是敌意与戒备交织的场面,却意外地温情脉脉。 那些刚刚放下武器的印度战俘,面对前来接收他们的祖国代表,没有高呼“印度万岁”,眼中也没有仇恨,谁知,他们竟哭成一片,与中方人员难舍难分。 人群中,一句“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呼喊此起彼伏,更有甚者,死死抱住解放军干部的大腿,哭着不愿离开。 一个名叫车隆的印度兵更是脱口而出:“我愿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 送别时,有人把印度纸币叠成的花环挂在中方干部颈上,有人递来绣着“勿忘我”的手帕,还有人坚持要留下祖传的戒指作为纪念。 印方代表试图挽回颜面,暗中怂恿他们闹事,可这些战俘却不约而同地拒绝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背后,当然不是什么魔法,短短几个月的战俘营生活,彻底颠覆了这3968名印度官兵的认知。 故事得从他们被俘的那一刻说起,战前,尼赫鲁政府的宣传机器开足了马力,把解放军描绘成青面獠牙的魔鬼,声称被俘的下场不是砍头就是做苦力。 因此,当他们真的成为俘虏时,许多人吓得瑟瑟发抖,要么不敢抬头,要么直接跪地求饶。 可是,预想中的暴行并未发生,解放军战士没有侮辱打骂,甚至连捆绑都没有,相反,递到他们手上的,是饼干和热水。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个人财物在登记后,竟被原封不动地发还,被俘的印军最高军官、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早已做好了金表被没收的准备,结果发现中方人员碰都未碰。 这些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举动,让新德里编织的谎言不攻自破,恐惧迅速瓦解。 有些战俘甚至开始主动报告失散同伴的位置,帮助中方喊话劝降,一位曾在二战时被日军俘虏的印度老兵感叹:“在这里,我们不像战俘,倒像是客人。” 这种“客人”般的待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了常态,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 即使如此,解放军依然想方设法保障印军战俘的面粉、大米和肉类供应,还特别照顾他们“一甜二辣三咸”的饮食习惯,冬天来临,战俘们都领到了厚实的御寒衣被。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负责发放物资的一些中国干部,自己还在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 不过,真正触及他们灵魂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尊重。 印军深受英国殖民体系影响,内部等级森严,高种姓军官视普通士兵为奴仆,随意打骂是家常便饭,体力活更是理所当然地丢给“下等人”,这套规矩,他们甚至带进了战俘营。 可当印度士兵们准备逆来顺受时,中国干部却站出来制止,明确要求印军军官必须和士兵一同劳动,更让他们折服的是,解放军干部自己总是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 起初,印军官兵以为这是作秀,但日子一长,他们亲眼看到这支军队里没有贵贱之分,真正的人人平等。 一位中国上尉甚至亲自为一名患病的印军下士端药送水,这位下士感动地说:“在我们军队,军官连上厕所都跟士兵分开,给士兵送药更是天方夜谭!” 生活上优待,精神上尊重,这还不够,为了让印俘们彻底搞清楚这场冲突的是非曲直,中方为27名印军军官安排了一场特殊的“中国之旅”。 他们被带到北京、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参观了工厂、人民公社,游览了长城,观看了文艺演出,甚至作为贵宾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五一”焰火,最令他们震惊的是,中方还允许他们访问印度驻华大使馆。 这次旅行,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自信开放的新中国,这与印度国内的宣传判若云泥,原有的世界观顷刻崩塌,印军中校提瓦力在日记中反思:“1962年的战争,是新德里自取其辱。” 至此,开头那一幕也就有了答案,那句“中印人民是兄弟”,那些告别的眼泪,都是发自肺腑,他们回国时,不顾本国代表的冷脸,把中方赠送的书籍和纪念品小心翼翼地夹在行李中。 他们给中国干部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我们曾与你们为敌,可你们对我们关心备至,我们的祖国却如此刻薄,以后我们绝不把枪口对准中国!” 直到今天,印军内部依然流传着一种说法:“我们不光在战场上输给了中国人,心理上也输给了他们”,这无疑是那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胜利的最好注脚。
[太阳]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国俘获了3968名印军俘虏,那这些俘虏后来都怎样了?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2 19:15:0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