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1年,有人想要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议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将军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07 18:15:26

[太阳]1981年,有人想要否定毛主席,胡乔木提议改称毛主席为毛泽东,黄克诚将军却觉得心里总觉得别扭,坚持让胡乔木改回来! (参考资料:2018-01-20 中国新闻周刊——为“幸存者”黄克诚作传:九上九下而未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刚从一场漫长的风暴中驶出,空气里既有思想解放的新鲜,也有一股急于否定一切的躁动,在这股潮流中,历史,尤其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了被集中批判的靶子。 许多人选择激进地推倒重来,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沉默,然而,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却坐不住了,他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 这位老人,就是黄克诚,他即将凭借记忆,发表一篇震撼中南海的万字长文,但谁也没想到,这篇讲话的命运,远比想象的要曲折。 故事始于1980年11月26日的清晨,黄克诚一醒来,就把秘书叫到身边,说要去中纪委的一个座谈会上发言。 在那个思想交锋激烈到几乎人人自危的时刻,他偏要直面最敏感的核心,因为眼睛看不见,他只能在脑海里搭建讲稿的框架,然后一字一句口述,由秘书整理成提纲。 会议当天,这位老人仅凭惊人的记忆力,滔滔不绝讲了两个多小时,他从党风问题谈到经济建设,最终把话题落在了对毛主席的评价上,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功远大于过。 这番话整理出来,足有一万三千字,当场就在会场引发了震动,有人不服,甚至有些愤慨,当面质问他。 这篇石破天惊的讲话,公开发表的道路却满是障碍,《人民日报》收到稿件后,根据胡耀邦的批示,认为中央马上要对历史问题作正式结论,此刻提前发表这样一篇个人观点,会打乱高层的整体部署。 于是,在最终刊发的版本里,最核心的关于评价毛主席的内容,被删得一干二净,一次关键的呐喊,似乎就这样被时代淹没了。 可黄克诚的坚持,为这篇讲话迎来了转机,1981年3月,他的秘书带着那份未删减的稿子,找到了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华楠,希望能在《解放军报》上试试。 华楠深知其分量,立刻向主任韦国清和副主任梁必业汇报,并迅速得到了军内高层的支持,当他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黄克诚时,这位老将军却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请你们报告小平同志批准再发。” 这篇稿件随即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案头,邓小平看完,不仅同意发表,还特别交代胡乔木在文字上把关,胡乔木除了加上标题,还增补了一段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论述,用来强化毛主席的英明。 有意思的是,在最后审定时,黄克诚发现修改稿中所有的“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他坦诚地说:“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叫‘毛主席’好”,华楠尊重了他的意见。 1981年4月10日,这篇题为《关于对毛泽东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的文章,终于在《解放军报》全文刊发。 第二天,新华社发共通稿,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一时间,这篇文章为即将出台的《历史决议》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那么,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这位老人在政治风浪中屡屡挺身而出? 他所坚守的,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历史唯物主义,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评价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必须全面、辩证地看。 这种原则性并非不通人情,他坚持称呼“毛主席”,是出于革命年代结下的深厚情感;但他评价毛主席的功过,却丝毫不被这份情感左右,这种党性、原则性与个人情感的统一,反而让他显得无比真实和可敬。 黄克诚的关键发声,如同历史转折时期的“压舱石”,为当时的中国如何面对自身的荣光与伤疤,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标杆。 他用一双失明的眼睛,看到了许多视力正常的人看不见的真实与全局,他以一位老革命家的风骨与远见,守护了历史的尊严。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