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是被逼来的! 事实上,莫迪一千个、一万个不想来访华,从之前的印巴战争,从近日的印度菲律宾联合军演,印度的内心想法早已暴露无疑。 但是,特朗普偏偏就要打压印度,就要和印度算一算关税,于是,被迫无奈的莫迪,最后只能向上看,只能马上设想,是否可以通过联合中国这一方式来和特朗普进行公平谈判。 印度总理莫迪的访华行程,被外界解读为“外交反击”的经典案例。就在特朗普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的同一天,印度媒体突然放出莫迪将访华的消息。 这种“巧合”背后,是莫迪政府被美国逼到墙角后的无奈选择,印度既不想放弃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又无力单独对抗美国的经济霸凌,只能借中国之力向华盛顿施压。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砸醒了印度。8月6日,特朗普以“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为由,签署行政令对印度商品追加25%额外关税。 加上7月底宣布的25%“对等关税”,印度输美商品总税率飙升至50%,成为亚洲受打击最重的国家。医药、软件、纺织等印度支柱产业面临灭顶之灾,莫迪在北方邦的演讲中不得不承认“必须保护国家经济利益”。 更让印度愤怒的是美国的双标操作。土耳其等国同样进口俄油却未受制裁,而印度扩大俄油采购正是2022年能源危机时美国默许的。 印度商业部长戈亚尔怒斥美方“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但特朗普的回应更赤裸:“印度必须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二选一”。这种霸权逻辑彻底激怒了新德里——毕竟印度自诩为“战略自主”大国,岂能容忍被当棋子随意摆布? 莫迪的“中国牌”能打多久?访华消息公布后,印度反对党立即质疑莫迪“对华软弱”,逼得他只能将行程压缩至两天,且避开中方九三阅兵。 这种“既合作又疏远”的拧巴姿态,暴露了印度对华政策的战略矛盾:一方面需要中国市场对冲美国关税(2025年中印贸易额已增长18%),另一方面又借“印太战略”联合美日澳制衡中国。 莫迪的算盘其实很清晰:通过上合峰会与中俄领导人会晤,向美国展示“印度另有选择”。但印度的投机心态注定难成赢家,中国不会为他人做嫁衣。 俄媒披露,莫迪希望中方支持印度明年的金砖轮值主席国议程,却不愿在边境问题上让步;想引进中国高铁技术,又阻挠中企参与5G建设。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连俄罗斯专家都嘲讽为“外交杂技”。 印美关系的“塑料友情”真相。莫迪与特朗普的“蜜月期”早已破裂。2021年莫迪访美时获赠“史上最大军售订单”的承诺,如今却被F-35涨价30%敲竹杠;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换来的,是美国拒绝解除医药专利壁垒。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骂印度是“死亡经济体”,一边要求莫迪配合围堵中国,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套路终于让印度觉醒。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报告显示,美国对印政策存在结构性陷阱:先以军售和投资诱使印度疏远中俄,再通过制裁和关税剥夺其议价权。 2025年美印“关键与新兴技术倡议”中,美国要求印度共享稀土加工技术却禁止其向中国出口成品,赤裸裸将印度定位为“技术殖民地”。 中印关系的“玻璃天花板”。尽管莫迪此行被包装为“关系正常化”,但结构性矛盾难以化解。印度在南海与菲律宾联合巡航,阻挠中国科考船停靠斯里兰卡,还炒作“中国威胁”为扩军找借口。中方则通过实控线基建、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等行动保持战略压力。 双方唯一共识是避免边境冲突升级。7月中印军长级会谈同意设立缓冲区,但印度同时向拉达克增派1.2万兵力。这种“谈归谈,打归打”的套路,注定莫迪的访华成果仅限于象征性协议,比如恢复直航或农产品检疫互认,绝不会触及核心利益。 地缘博弈下的“印度困境”。莫迪的困境在于:美国视印度为抗中棋子,中国将其看作摇摆国家,俄罗斯也只当它是“付现金的客户”。印度幻想成为“第六常”,但联合国改革被五常默契搁置;想领导“全球南方”,却因对俄油限价问题遭非洲集体抵制。 更致命的是经济短板。特朗普关税让印度外汇储备三个月缩水820亿美元,卢比贬值14%。莫迪试图用“印度制造”替代中国供应链,但本土手机品牌仅占市场16%,中国零部件进口依存度仍高达68%。 莫迪的“止损”表演能赢吗?此次访华本质是莫迪的危机公关。通过“向东看”姿态安抚国内企业,同时试探中美底线。但印度既缺乏中国“稀土管制”式的杀手锏,也没有俄罗斯“能源武器”的威慑力,所谓“战略自主”更多是外交话术。 中国对此心知肚明。王毅外长7月会见印度外长时强调“互尊互信”,实则暗示印度停止首鼠两端。若莫迪继续在关键议题上耍小聪明,最终只会沦为大国博弈的“背景板”。毕竟,一个连50%关税都扛不住的国家,哪有资格当棋手? 信息来源: 美国对印度总体关税税率将增至50% 2025-08-07 07:39·环球网
莫迪是被逼来的! 事实上,莫迪一千个、一万个不想来访华,从之前的印巴战争,从近
易云的世界
2025-08-07 17:16: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