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尴尬了!日本和联合国秘书长都不敢提及美国,俄罗斯专家都看不下去了。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80周年纪念活动上,两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引发国际舆论哗然: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致辞全程回避"美国"二字,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讲话同样对轰炸实施国讳莫如深。这种刻意模糊历史责任的行为,连俄罗斯军事专家都公开批评"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在纪念仪式现场,石破茂强调"核武器带来的苦难",却只字不提造成广岛长崎20余万人死亡的直接责任方。更蹊跷的是,联合国秘书长作为国际道义象征,发言稿中"核裁军""和平愿景"等词汇出现17次,唯独缺少最关键的历史定性表述。 这种集体性政治失语背后,暴露出当代国际关系中难以启齿的权力规训逻辑,当施害者仍是超级大国时,连历史反思都要看人脸色。 联合国秘书长的态度转变更值得玩味。2015年潘基文在广岛演讲时明确表示"要牢记谁使用了核武器",2020年古特雷斯上任初期仍保持"历史真相不容模糊"的立场。 但伴随美国停止资助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拖欠会费达12亿美元等事件,联合国话语体系出现明显调整。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社交媒体发文一针见血:"当秘书处42%的运营经费依赖某个国家时,某些'疏漏'就变得可以理解"。 不同于官方辞令的谨慎,国际舆论场掀起激烈辩论。法国《世界报》指出这是"胜利者史观的当代演绎",印度学者莫汉在《欧亚评论》撰文追问"若轰炸实施国是俄罗斯,西方媒体还会保持沉默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同期在社交媒体发布广岛和平公园自拍照,配文"永远铭记历史"却关闭评论功能。这种充满表演性的"纪念",暴露了霸权国家对历史反思的双重标准。 从国际法维度审视,这种回避直接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精神。条约第6条明确规定核国家有义务"就及早停止核军备竞赛和核裁军方面的有效措施进行谈判",而模糊历史责任实质是为核威慑松绑。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纪念日前一周,美国刚完成B61-12战术核弹的升级部署,其中18枚就存放在日本嘉手纳基地。这种核武装与反核宣传并行的操作,揭穿了某些国家"核裁军"口号的虚伪性。 日本民间反应呈现两极分化。广岛核爆幸存者团体"被团协"发表声明,要求政府"正视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但右翼媒体《产经新闻》社论却声称"纠缠历史细节会破坏日美同盟"。 这种分裂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利益计算:日本当前进口能源的83%依赖美国控制的航运通道,半导体产业56%的核心技术来自美方授权。当生存命脉被掌控时,连民族伤痛都要服从地缘政治需要。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最新报告指出,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正在产生连锁反应。菲律宾教育部新教材将1945年马尼拉大屠杀死亡人数从10万下调至"约5万",韩国某些政客开始质疑"慰安妇问题是否被夸大"。 该报告警告,当二战叙事权被重新分配时,亚洲战后秩序的根基正在被动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24版《防卫白皮书》首次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这种定位转变与历史记忆的消解存在明显相关性。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这种集体沉默暴露了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层缺陷。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是历史争议当事方时,国际组织就难以保持中立。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的发言切中要害:"某些国家既要垄断对历史解释权,又要剥夺受害者的追责权,这是对国际正义体系的公然破坏"。这种双重标准正在侵蚀全球核不扩散机制的道义基础。 值得欣慰的是,历史的真相从不依赖强权背书。广岛市立大学档案馆最新解密的189份受害者遗物显示,大量烧焦的校服上仍清晰可见"Made in USA"标签;长崎原爆资料馆的访问量在纪念日后激增47%,其中外国游客占比创历史新高。 这些细节证明,人类集体记忆具有超越政治的生命力。正如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中所强调的:被迫沉默的记忆会以更顽强的方式重返公共领域。 当前国际格局下,广岛记忆的博弈已超越历史范畴,成为检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试金石。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特别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其核心正是打破历史解释权垄断。 当日本政府把军费提高到GDP的2.3%时,当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时,那些被刻意回避的历史追问,终将成为照见现实的政治镜子。或许正如《朝日新闻》某位退休主编在个人博客所写:"真正的和平,始于对历史完整的凝视。" 信息来源: 广岛在抗议声中纪念核爆80周年 环球时报2025-08-07 08:57北京
太尴尬了!日本和联合国秘书长都不敢提及美国,俄罗斯专家都看不下去了。 日本广岛
易云的世界
2025-08-07 17:16:51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