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驻印军在史迪威的监督下伙食很好,因为史迪威弄不到足够的鲜猪肉和牛肉,所以只能用午餐肉代替鲜肉。所以士兵在平日里每天米饭管够,每天都能吃到午餐肉炖土豆或者炖白菜,还有黄油、香烟、奶酪这些。 这支部队的伙食,是他们自己一拳一脚打出来的。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杜聿明带着主力往国内撤,结果在野人山损失惨重。而孙立人将军带着新38师,硬是杀出一条血路,相对完整地撤到了印度。这支部队在撤退时,连重机枪、迫击炮都扛着,军容虽疲惫却不散乱。这一幕,把时任印缅战区盟军总指挥的史迪威给震住了。他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军人啊! 史迪威这人,极其厌恶当时国府的腐败无能,但他对中国士兵的坚韧和勇气却是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下定决心,要用美国的物资和训练,把这支部队打造成一支能跟日军精锐硬碰硬的王牌。于是,在印度的兰姆伽训练基地,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开始了。 改造先从肚子开始。拿破仑说过,“士兵是靠肚子行军打仗的”。史迪威深谙此道。当时国内的部队,别说吃肉,能天天吃上干饭就不错了。军政部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天22两米,但层层克扣下来,能到士兵嘴里的也就一半,还常常是发霉的陈米,混着沙子、谷壳、小虫子,被士兵们苦中作乐地称为“八宝饭”。 但在兰姆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史迪威给驻印军申请的是美军的后勤标准,而且为了防止克扣,他经常要求美军军官亲自把物资发到每个中国士兵手里。 这是多大的讽刺。 那么,驻印军到底吃什么?主食,管够的白花花大米饭,虽然是印度的长粒籼米,口感不如国内的,但对于吃惯了“八宝饭”的弟兄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副食,主角就是罐头。为啥是罐头?因为史迪威也头疼,在印度当地根本搞不到那么多新鲜牛羊肉来供应几万人的大军,加上当时冷链运输基本为零,所以只能大量空运美式罐头。 最有名的就是牛肉罐头和斯帕姆午餐肉。牛肉罐头是咸的,有点硬,但弟兄们有办法,用水泡开,跟土豆、洋葱、卷心菜一起下锅炖得烂烂的,浇在米饭上,那叫一个香!很多士兵饭量大,一顿能干掉七八碗。后来天天吃,吃到最后都腻了,甚至拿罐头跟当地老百姓换鸡蛋、换蔬菜。 除了肉,还有黄油、奶酪、果酱这些,不过大部分中国兵吃不惯,觉得味道怪。但有几样东西是硬通货:巧克力、糖果、香烟和可口可乐。 这些本来是美军的B类口粮,五个人一箱。后来也成了驻印军的标配。尤其是可乐,这玩意儿在当时国内可是稀罕物,很多学生兵也只是听说过。弟兄们第一次喝,觉得这带气的糖水甜中带苦,喝完还打嗝,远不如一杯热茶来得舒坦。但奇怪的是,喝了几次之后,很多人就上瘾了。 香烟的故事更有意思。一开始美军没给配给香烟,毕竟不是必需品。史迪威有一次视察,看见一个士兵蹲在墙角抽烟,那烟味呛得不行。他走过去问:“伙计,抽的什么?”那士兵抓了一把地上的干树叶说:“报告将军,落叶牌的……”史迪威当时就愣住了。从那以后,驻印军的香烟就没断过,由英方供应,军官抽“大炮台”,士兵抽“白象”,每天一包。 吃这么好,是不是被“糖衣炮弹”腐化了?恰恰相反,优厚的待遇激发了士兵们强烈的荣辱感和战斗意志。 很多士兵都说过这样的话:“吃得这么好,上战场打鬼子要是不卖命,那还是人吗?”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兰姆伽训练营出来的驻印军,装备着M1加兰德步枪、汤姆逊冲锋枪、巴祖卡火箭筒,开着谢尔曼坦克,简直是脱胎换骨。他们在反攻缅北的战斗中,如猛虎下山,专挑日军的王牌师团打。特别是对上了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18师团,驻印军的士兵们个个杀红了眼。 1944年,在新38师攻克孟拱机场后,浑身硝烟的士兵们摘下M1钢盔当碗,盛上热气腾腾的米饭,用刺刀划开午餐肉罐头,大口大口地吃着。史迪威赶到现场,看到这一幕,也毫不客气地挤进士兵堆里,抓起米饭和罐头就吃,吃得满嘴流油。这一幕,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吃饱饭打胜仗”。 反观我们自己的八路军,条件就艰苦多了。但我们有自己的办法。咱们没有美国的援助,但我们有南泥湾。面对封锁,我们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米粮川。 八路军的伙食标准虽然比不上驻印军,但有一个原则是雷打不动的:官兵一致,绝不克扣。朱德总司令跟大家吃一样的饭,彭德怀元帅因为警卫员给他“开小灶”而大发雷霆。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同样是无穷的战斗力。
抗战时的驻印军在史迪威的监督下伙食很好,因为史迪威弄不到足够的鲜猪肉和牛肉,所以
历史脑洞
2025-08-06 00:02: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