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1984年秋,北京两会代表团开会,张严平作为新华社记者采访杨南生,问航天进展。两人聊起固体火箭原理,还转到诗歌音乐,杨南生背苏东坡词,张严平提萧伯纳戏剧。 采访后交换名片,她写信感谢,杨南生回信附诗。从此两人通信两年,换近200封信,杨南生写研究日常,张严平分享采访见闻。有时信里附小礼物,如卫星模型或相思豆。 1986年初,杨南生来京开会,两人见面,杨南生提出结婚,她同意。可她担心父母反对,回山东家讲杨南生情况。 父母反对,强调年龄差距大。她拿出照片信件,说明杨南生是固体火箭开创者,为国家航天奉献一生。父母听后沉默,默认不再拦。 婚礼在西安小礼堂办,杨南生穿西装,张严平着白裙,交换戒指,亲友少,仪式后简单吃饭。社会有议论,但他们没在意。其实这婚姻不光年龄差,还因为杨南生身份特殊,保密工作让他低调,张严平父母知道后才明白他贡献大。 说起来,杨南生当时工资低,家穷,住简陋房,可张严平看中他的人格和学识。父母起初觉得女儿毁青春,但了解杨南生回国献身航天,领导巨浪一号等项目后,态度变了。 杨南生保密工作多,社会上不知他功劳,张严平通过通信才渐知他身份。这事儿让父母惊呆,因为杨南生不光老,还是一等一的国家功臣。 婚后,杨南生还在陕西工作,两人先两地分居。他写信述思念,张严平回信附红枣粥照片。1988年,杨南生申请调北京,组织批准,他收拾行李到京,两人住狭窄公寓,墙斑驳。 杨南生煮饭,张严平擦桌,两人讨论新闻研究。张严平采访忙,杨南生当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审报告指导项目。生活清贫,但他们互相支持。 杨南生年龄大,健康渐差,85岁后住院多,张严平帮整理旧稿。她争取医疗住房权益,奔走部门,递材料,往返陕西北京。 过程难,因户口组织关系问题卡住,她耐心等答复。90岁时,老同志帮,杨南生组织关系调北京,但身体弱。2013年3月5日,杨南生在北京去世。 张严平办八宝山告别,五个月后到渤海湾撒骨灰。后来她出书《君生我未生》,记杨南生一生和两人27年相伴,书获好评。 杨南生一生献航天,没享多少福,张严平通过书让更多人知他贡献。其实这故事告诉人,爱情不看年龄,看灵魂契合,国家功臣生活也不易,得靠后人记。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
代天谈历史
2025-08-05 13:24:3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