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死前,交代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他的慈悲心的终极体现。第一件是拒绝吃药,他将居士罗元庆送来的专治疟疾的药物(奎宁)留给其他人。当时药品是稀缺品,他拒服药物,实是忧心其他病着的人。 弘一法师本名李叔同,出生于1880年天津一个盐商家庭。父亲李世珍是进士出身,当过吏部官员,家底厚实。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学习诗词书画,展现多才多艺的一面。1884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但他继续苦读,1897年遵母命娶俞氏。1898年去上海,加入书画社,在南洋公学经济特科念书。1905年母亲过世,他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涉猎绘画音乐。留学时创办春柳社,推动话剧发展。1910年回国,带日本妻子在天津教工业学堂。1912年到杭州浙江师范学校教音乐美术,1915年转南京高等师范。1916年起接触佛经,研读不辍。1918年38岁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专研律宗,编写佛学书,继续书法创作。 弘一法师出家后,游历各地寺庙,推广戒律。他精通文学诗词佛法,还懂制药看病。1942年农历八月,他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卧病,疟疾反复。弟子妙莲法师照料,他多日不进食,只喝清水。十月二日,居士黄福海送来罗元庆买的奎宁,这是战时稀缺的特效药。他拒绝服用,坚持说药贵重,不是疟疾,让带回去转给需要的人。当时药品短缺,许多人因缺药受苦,他的举动体现对其他病人的关切,避免资源浪费。 第二天,他叫妙莲法师,书写五点后事安排。其中强调遗体火化后,装龛时在四脚各放一碗清水,防止蚂蚁小虫爬上被烫伤。这细节显示他对微小生命的怜悯,避免无谓伤害。妙莲法师记录,他口述解释,确保弟子不慌乱。这些安排实用,减少麻烦,体现慈悲延伸到后事处理。 第三件事,他亲写讣告,注明九月初四谢世,交给妙莲法师寄给友人如夏丏尊。目的是让大家提前知晓,不必匆忙赶来,节省路途劳累。这举动体谅友人,避免突然消息带来的不便,慈悲心显露在对活人的关照上。 法师病情加重,九月初三拒绝再劝药物食物,只饮清水。妙莲法师诵经,他倾听后圆寂于1942年10月13日,享年62岁。弟子按指示处理后事,火化时放清水碗。他的最后墨迹是“悲欣交集”四字,交给妙莲法师。友人闻讯吊唁。他的律宗研究和书法作品流传,影响后世。 弘一法师一生从富家子到高僧,转变巨大。他早年追求自由,涉猎文艺,后投身佛门,严持戒律。他的慈悲不限于大道理,而是落实在小事上,如拒药留人、护虫清水、预写讣告。这些举动接地气,提醒我们慈悲就是日常关切别人。战时环境下,药品稀缺,他的选择实用,避免自私。 法师的教育背景影响深远。他在学校推广艺术,学生如丰子恺受其启发。他的佛学著作实用,帮助很多人入门律宗。圆寂后,他的精神遗产继续指引后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平静与慈悲。 想想看,弘一法师的三件事,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实打实的举动。拒药时,他考虑别人缺药的苦;交代后事,护小虫免伤;写讣告,省友人奔波。这些慈悲心体现得这么细致,让人觉得亲切。生活中,我们也常遇类似选择,他的例子值得借鉴,避免空谈。 法师的转变过程有逻辑。从世俗文艺到佛法,他逐步看透人生。出家后不贪名利,专注修行。他的书法简朴有力,体现内在平和。圆寂时,这些安排一脉相承,慈悲贯穿始终。 后世对法师的评价多样,有人赞其全才,有人学其戒律。他的遗作如《南山律在家备览》实用,指导在家信众。他的故事流传,提醒慈悲不需大张旗鼓,小事见真章。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在临终三件事中达到顶峰。第一件拒药留人,体现资源共享;第二件清水护虫,关切微命;第三件预写讣告,体谅友人。这些举动逻辑清楚,源于一生积累。接地气地说,他像个普通人,却在关键时显露大智慧。 法师的影响不止于僧界。他的学生传播其思想,丰子恺的漫画中可见痕迹。他的书法被收藏,至今拍卖。他的生平书籍多,供人研读。他的慈悲观实用,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如环保关切小动物。 圆寂后,法师骨灰分置泉州和杭州。他的“悲欣交集”遗言引发解读,有人说总结人生,有人说参悟道理。无论如何,他的举动真实,值得我们学习如何在生死关头保持慈悲。
弘一法师死前,交代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他的慈悲心的终极体现。第一件是拒绝吃药,
小史论过去
2025-08-05 12:14:1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