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刚说要和中美“争夺国际领导地位”,下一秒就被当着全世界打脸,印媒破大防 国际舞台上,又一次“说大话翻车”的经典桥段上演了。这次的主角,是一向自信满满的印度政府。 7月,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在记者会上放话称,印度不仅要在全球竞争中与中美一较高下,还要成为带领其他国家“向前走”的领头羊。 可是话音未落,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在社交平台上冷冷一句,“印度不是全球的重要角色。”这话说得不绕弯子,直接把印度的“全球领导梦”拉回了现实。 这不是一般的打脸,而是在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当着全世界的面,狠狠地揭开了印度“领导力幻觉”的那层窗户纸。 印度的领导梦,说到底,是在现实面前自我感动,西塔拉曼的表态并不意外。近年来,印度在多个场合强调想要在国际事务中“发声”,甚至“主导方向”。 从金砖国家到G20,从南南合作到气候协定,印度总是出镜频率很高。但问题在于,这种“高调参与”并不等于“实质领导”。 从数据看,印度确实是个增长快的新兴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印度GDP约为3.7万亿美元,经济增速达到7%左右。 听起来不错,但同年中国的GDP已经接近18万亿美元,美国则超过26万亿美元。单从体量看,印度距离“领导地位”还差着不止一个量级。 关键的是人均数据才是真正衡量国家发展质量的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印度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不仅远低于中国和美国,甚至在全球排名中也靠后。 再加上高失业率、基础设施落后和区域不平衡,这些现实问题注定了印度目前还无法承载“全球领袖”的重担。 贝森特的这番话,表面看似突兀,实际上早有迹可循。这位财政部长并不是第一次对印度“下重手”。从关税政策到能源合作,美国在多个场合对印度并不友好。 比如,近日美国重新对部分印度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最高达25%。同时,美国还在巴基斯坦扩大能源投资,削弱印度在南亚的区域主导力。 这些举措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明确逻辑,在对华贸易博弈受挫后,美国需要在别处找回点“面子”。印度,就成了那个相对不那么棘手的“靶子”。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数据,2023年印度对美出口总额约为800亿美元,而自美进口则超过400亿美元。 对于美国来说,在贸易上“敲打”一下印度,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弹风险,却能向国内展示其“强硬姿态”。 这种“战术性羞辱”,效果立竿见影,不仅让印度震惊,也再次提醒世人,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靠梦想维系的。 贝森特的评论一出,印度媒体几乎是“炸锅”式回应。多家媒体认为“严重低估印度崛起的潜力”。 但这场“情绪风暴”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国家焦虑。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印度在独立后一直致力于塑造“文明古国+现代强国”的双重形象。 可现实经常不给面子。无论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争取上,还是在WTO、IMF等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提升上,印度屡屡碰壁。 2023年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印度在全球排名第28位,远低于中国和美国。 这份排名以文化影响力、外交网络、教育科技、商业吸引力等为核心指标,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整体形象和“说服力”。 因此,印媒的过激反应并不纯粹是对贝森特本人的不满,而是对长期以来“努力追赶但始终被看低”的一种情绪宣泄。 真正让人警醒的,其实不是美国的冷嘲热讽,而是这个事件暴露出的全球格局变化。过去几年,美国在印太地区拉拢盟友,形成“对华围堵网”。 印度一度被视为“天然伙伴”,但随着局势演变,印度的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布鲁金斯学会在202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正在重新调整印太联盟结构,优先强化与日韩、澳大利亚的紧密关系,而印度的“不可靠性”让其在关键议题上逐渐被边缘化。 比如,在泰国大选引发的地区争端中,美国并未邀请印度参与调停,在对华芯片封锁联盟上,印度也未获得实质性席位。 要说印度完全没有潜力,那也不客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5年年初的预测中指出,印度有望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美。 但前提是结构性改革必须到位,包括教育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升级、劳动力市场透明化等。 目前,印度仍面临种姓矛盾、腐败问题、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等顽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所谓“全球领导地位”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信息来源: 《特朗普称将对印度商品征收25%关税》——央视新闻
印度刚说要和中美“争夺国际领导地位”,下一秒就被当着全世界打脸,印媒破大防
飞绿说历史
2025-08-01 17:24: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