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全球宣布: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   2025年6月

飞绿说历史 2025-08-01 13:24:41

中国向全球宣布:又一张国家名片诞生!该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   2025年6月,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一个“不可能”的奇迹正在发生,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   2025年6月的甘肃武威,原本只是一片平静的戈壁滩。但这一天,世界的目光突然聚焦于此。   中国宣布,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这不是一般的技术突破,而是一张足以象征国家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全新“国家名片”。   要知道,这项技术,全世界只有中国掌握。这次官宣,不只是对“十四五”科技规划的一次圆满交卷,更是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钍基熔盐堆,被很多国际媒体称为“未来核能的终极形态”,但一直没人能真正把它从纸面搬进现实。直到我国,把这件事做成了。   钍不是新发现的元素,但它却有着让传统核电望尘莫及的优势。铀稀缺、废料毒、核事故难控,这些问题在钍基熔盐堆面前被一一破解。   钍资源在中国探明储量约28万吨,够用几千年都不带喘气的。这种堆用的是液态盐冷却剂,温度可达700摄氏度,不仅发电效率高,还不需要高压容器,连核心熔毁都不太可能发生。   就算系统故障,底部的冷冻塞一化,燃料自动流入储罐,堆芯“自熄火”,根本不用人操心。   相比传统核电站动辄几千年的核废料半衰期,钍基堆的废料只需要几百年就能安全衰减,而且不容易被用于制造核武器。   这项技术,从环保、经济,到安全性,全面碾压旧时代的核能模式。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钍的全球分布虽然广泛,但真正能完成工程化落地的,只有中国。   从2011年立项,到2025年满功率运行,中国用了14年时间,把这项“理论上的梦想”变成现实。   中科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上海应物所等20多个科研单位,攻克了材料、燃料、控制系统等上百道技术难关。   核心材料GH3535合金,能在高温强腐蚀的熔盐环境下稳定运行,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成果。   这背后,是中国科技体系的制度优势在支撑。举国体制带来的资源集成效率,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   美国上世纪就研究过钍堆,但因成本高、周期长、看不到短期回报,最终放弃。   而中国选择了“耐心投资”,200亿人民币的投入没有白费,换来了今天的全球唯一。   这项技术的出现,不只是一次能源革命,也是一次战略突围。中国长期以来受制于能源进口,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而钍基熔盐堆依赖的资源,中国自己就有,完全不需要看别人脸色。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测算,如果将这项技术规模化推广,每100兆瓦的商用堆每年可减少7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记重拳。   除了在地球上发电,钍堆还可能为未来的月球基地、深空探测器提供稳定能源。   中国船舶集团已经在探索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新型核动力船舶上,意味着海洋领域也将被重新定义。   国际社会反应很有意思。美国能源部在一份简短声明中承认中国“在钍基核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话锋一转,又强调“该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   印度则放出风声称将在三年内建成实验堆,但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西方媒体更是频频使用“战略威胁”“绿色能源军备竞赛”等词汇,显然心里并不轻松。   与此同时,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主动向中国表达合作意向,希望未来能引入钍堆技术,解决本国电力短缺问题。   2025年G20峰会期间,多国代表在能源议题上频频提及中国钍堆成果,不少国家甚至建议中国牵头制定该领域的国际标准。   这项技术的未来路径也已经明确。2025年运行的是2兆瓦实验堆,接下来将启动10兆瓦级研究堆建设,2030年建设示范堆,2040年实现商业化。   业内预测,届时度电成本将下降30%,中国还将引导全球形成一套新的核能安全标准体系。   当然,挑战也不少。公众的接受度、国际监管规则、技术转化效率、商业融资机制等都需要同步推进。但从目前趋势来看,中国已牢牢占据技术高地,也已具备引导全球核能新秩序的实力。   这项钍基熔盐堆的成功,不仅是一张技术名片,更是一张环保名片、战略名片。   作为全球首个实现该技术的国家,中国不仅是能源革命的参与者,更是方向的定义者。   信息来源: 《观察|中国引领四代核能革命:钍基熔盐堆,比聚变更有希望的终极能源?》——澎湃新闻

0 阅读:0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