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夏,山海关,血流成河。大顺军十五员主将尽数倒下,十几万大军只剩七千余人。李自成愣在乱军之中,脸色发白。他从没想过,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这座关城外,一场不到两天的恶战,彻底终结了他入主中原的野心。 大顺军攻克潼关,挺进中原。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从一个驿卒起家,他终成一方霸主。此时的大顺军,声势正旺,兵力十几万,号称四路并进。北上打北京,西控陕甘,东逼山东,南窥湖广。多线推进,火势燎原。 崇祯帝见局势不可挽回,亲征无望,调兵乏力。四月,北京失陷,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一举登基,兵不血刃入主皇城。紫禁城的大门在他面前敞开,江山仿佛已然到手。 可问题也从这时冒头。 李自成太急。他急着登基,急着统一,急着动兵。他没整顿新收官员,也没善待旧明臣子。他把抢劫当成筹资,把接管当成占领。兵入北京后,大掠宫室,士人寒心。各地藩镇观望,未及归顺。他看似得了天下,其实只得了一城一地。 而此时,山海关那头,吴三桂还没站队。清军在关外观望。真正的博弈,才刚开始。 四月下旬,李自成命刘宗敏率大军东进,围攻山海关。吴三桂不动。他两难。投大顺?仇人杀父。降清廷?中原恨满。可李自成逼得紧,亲属被俘,旧部遭清洗。吴三桂被逼得只剩一条路——请清兵入关。 于是,一封密信送出,换来一个大动作。 清军摄政王多尔衮当机立断,调八旗精兵南下。几日间,十万铁骑开进山海关,与吴三桂大军会合。 大顺军没想到。他们还在围城,没防清军。他们轻敌,分兵散布。战场选在“片石”,山地不利骑兵,但清军凭着速度和协同,把优势压成了碾压。 正面开战后,吴三桂先行诱敌,清军迅速包抄。大顺军措手不及,被分割包围。刘宗敏突围失败,多员战将当场阵亡。关前尸横遍野,血流如注。仅两天,十五位将领身亡,十余万大军崩盘,仅七千余人逃回北京。 这是李自成军旅生涯最惨烈的一战,也是他覆灭的转折点。 战败后,李自成彻底慌了。他撤回北京,却不敢留。他怕清军趁胜追击,也怕京城百姓起义报复。没等稳定朝局,便命焚皇宫、取金银、押户部,再次西撤。 这一次,他不是皇帝,而是逃兵。他在武英殿再称一次帝,象征性的操作,掩盖不了现实的惨败。 朝内混乱,官员四散。兵力所剩无几,士气低迷。原本跟随而来的各地流军,看到局势不妙纷纷逃散。沿途民众阻拦,补给困难。西撤途中不断折损,军心涣散,地盘丢失。 此时的清军与吴三桂如破竹之势,迅速占据北京、直隶各地。南线又有旧明将领反攻,大顺西路不稳。 从山海关一路退回西安,大顺军仿佛从云端跌入谷底。李自成不是不想重整旗鼓,但他失去了一切——城池、钱粮、名义、支持,统统归零。 李自成为何败?山海关那仗打得太惨,但根源却不止战术失误。 他没看懂吴三桂的走向,也没防住清军的南下。他低估了人心,也高估了兵力。他以为攻下北京就成了天下共主,却没意识到:真正的统治,不靠城墙,靠人心。 大顺军早年能打,是因为饥民求生,底层支持。而一旦进城,就变成了新的压榨者。掠夺、杀戮、滥用官职,迅速失去民心。原本中立的官绅纷纷投靠清军。 李自成战略短视。他没留精兵守后方,也没建立制度维持政权。他靠的是气势,而不是根基。一旦局势反转,再无翻身机会。 一年后,1645年夏,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被地方团练所杀。尸体草草掩埋,帝号无继,政权终结。一个从寒门起兵、几乎翻天的枭雄,就此谢幕。 山海关,横在关内与关外之间。它挡住了北方的清军,也挡住了李自成的野心。 1644年夏,片石之战,不只是一次军事失败,更是一次认知崩塌。李自成输得太快,是因为他赢得太急。他想一战定天下,却没准备好如何守住天下。 当山海关城墙下的最后一滴血浸入土中,大顺也随之被埋进历史的尘埃里。
清军入关,到底是谁的错?
【18评论】【3点赞】
taoyang316
没有自成老弟的慷慨奉献,我大清何时能入关一统华夏还是个大大的问号。闯王真乃英雄也,大恩不言谢
刚哥
清军比大顺仁慈?为什么能得天下?墙倒众人推,实力不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