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众叛亲离,终于还是低头了!7月30日,赖清德针对大罢免首轮投票结果称,对于

飞绿说历史 2025-07-31 17:29:37

赖清德众叛亲离,终于还是低头了!7月30日,赖清德针对大罢免首轮投票结果称,对于民进党做得不够的地方,他承担所有批评,并向所有投入罢免投票事宜的公民团体和支持者致歉。   赖清德的这次“低头”,不是突如其来的情绪表达,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止损。   近日,他面对罢免投票首轮惨败的结果,罕见地放下姿态,承认民进党的“重大过失”,并对公民团体与罢免支持者公开致歉。   这种表态在绿营内部并不常见,尤其是领袖层级,过去一贯的风格是“错不在己、坚不道歉”。如今,赖清德打破惯例,显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危机逼近的信号。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其实早在“团结十讲”政策推出时就已经埋下伏笔。当时,赖清德想用一套所谓的“理念框架”来重新整合绿营资源,但结果却是激怒基层、误伤盟友,直接坐实“猪队友”的标签。   紧接着,曹兴诚在关键时刻宣布退出8月23日的罢免行动,并撤回资金支持。原本被视为绿营最稳定的金主突然抽身,释放出的信号再明确不过:资本圈已经开始切割。   棘手的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选举挫败,而是一场系统性瓦解的开始。从组织结构到党内生态,赖清德的政治基础正一层层剥落。   罢团与民进党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基层动员体系直接散架。林右昌在这个节骨眼上辞去秘书长职务,虽然表面上是“挡子弹”,实质上是高层的自保动作。   党内多股派系开始逼宫,要求赖清德辞去党主席职务,权力核心开始动摇。   面对罢团溃散带来的空窗期,民进党被迫接手8月23日的罢免行动。这种被动接盘的局面,让原本就处于舆论风暴中的赖清德更加进退维谷。   而他本人也没有表现出任何退让的姿态,反而选择了一种熟悉的方式应对:不辞职、不松口、不妥协。   这种一意孤行的风格,在过去曾在登革热事件中上演过。当时他整整230天拒绝进入市议会接受质询,最终引发民怨四起。   赖清德擅长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拖过去。他的政治风格里,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和执念。   当下他拒绝辞党主席,和当年拒绝接受质询如出一辙。这种“权力偏执型人格”让他在面对危机时,往往选择硬扛到底。   但现实的问题是,这一次他面对的不只是议会的质询,而是整个权力系统的崩塌。   内心的不安更体现在他的决策逻辑上。他对罗明才、颜宽恒等蓝营代表始终抱有敌意,这种“世仇思维”让他的政治判断越来越受情绪驱动。   与此同时,核三公投的推进也触碰了绿能利益链的核心。2023年数据显示,台湾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仅为9.9%。   而赖清德在绿能政策上的倾斜,被外界质疑是为了维系光电企业背后的金主利益。   从台南一路走来的赖清德,始终以“技术官僚”自居,但他在面对现实时的应变能力却越来越吃力。访美行程被冷处理就是个例子。   原计划中希望借美国之行稳定台美关系,但美方明确表示“当前时机不适合”,等于直接打了个软钉子。   美国在中美关系的压力下,不愿过多冒险配合台当局的政治表演,而台美之间的关税谈判也迟迟没有实质进展,相较于日本享有的贸易优待条款,台湾面临的则是更多限制和不确定性。   这些外部信号清楚地表明,赖清德的国际操作空间正在被压缩。而在岛内,他的对手正在酝酿更极端的反击。   司法检调系统近期频繁出动,绿媒也开始密集释放“舆情导向”,把罢免行动描绘成蓝营的“政治清算”,这种动员机制的异常活跃,让人不得不警惕,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操作的苗头。   赖清德的这次道歉,从政治技术角度来看,更像是一次由高层智囊主导的紧急止损。   不是悔改,而是算计。8月第二轮投票即将到来,他需要争取时间,也需要换取一点点喘息空间。对他而言,道歉不是结束,而是手段。   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民进党内部的分裂已经不可逆转。盟友撤退,基层瓦解,美国冷眼旁观,各种力量正在同步远离赖清德。   这不是一场可以靠话术挽回的危机,而是一次结构性的崩塌。从台南的“赖式治理”到现在的“赖氏困局”,这条路走到今天,已经很难回头。   信息来源: 《扬言继续“大罢免”,赖清德在党内被喊下台》——环球时报

0 阅读:52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