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河南女子谢玉花新婚第三天,丈夫就被部队召回,从此再无回。父母让她改嫁,她竟嫁了丈夫的哥哥,村里人骂她,真是伤风败俗。谁料,30年后,她竟被村里所有人称赞:了不起的女人! 河南叶县那个小地方,谢玉花从小就过得挺苦的,家里农活一大堆,她帮着父母干这干那,二十一岁那年,通过媒人认识了王长献。王长献比她大一岁,早几年当兵,退役回来后在家务农,他家条件差,父母年纪大,大哥王长顺身体一直不好,下面还有弟弟妹妹等着养活。两人见面没多久,就觉得合适,王长献人老实,谢玉花也不嫌弃他家穷,两人就这样定了亲。1984年春天,他们结了婚,简单办了个仪式,亲戚来凑热闹,吃顿饭就算完事。可谁想到,婚后才三天,王长献就接到部队的紧急通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得紧,老山前线需要人手,他得马上归队。那时候通讯不发达,王长献一走,就没了音讯,谢玉花在家等着,帮着王家干活,照顾老人和小孩。 王长献在前线参加八里河东山战斗,5月15日那天不幸牺牲,部队后来把他的遗物和阵亡通知送回村里,谢玉花当时才二十一岁,没孩子,村里人都觉得她肯定得改嫁另过日子。 王长献牺牲的消息传来,王家一下子乱套了,父母哭得不成样子,大哥王长顺低着头不吭声,弟弟妹妹年纪小,也跟着闹腾。谢玉花自己也难受得要命,她一度想不开,偷偷弄了安眠药想一了百了,好在被发现及时救了回来。 父母听说后,赶紧过来劝她,说闺女你还年轻,王家穷成那样,大哥又是个病秧子,弟弟妹妹一大堆,你留这儿干啥,赶紧收拾东西回家,爸妈再给你找个靠谱的男人过日子。村里人也议论纷纷,有人说她年纪轻轻守寡太可惜,有人直接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她要是改嫁别人还行,可别留在王家添乱。谢玉花的父母见她不松口,气得直跺脚,父亲甚至扬言要是她不听话,就不认这个闺女,母亲也哭哭啼啼,拉着她胳膊不放手。可谢玉花倔劲上来了,她记得王长献走前她答应过,要帮他照顾好家里,现在他人没了,这责任她得扛起来。她擦干眼泪,对父母说自己决定了,要嫁给王长顺,继续留在王家挑大梁。王长顺自己也明白谢玉花的苦心,他身体弱,干不了重活,王家需要人手,他就默认了这个安排。 消息一传开,村里人炸了锅,有人当面不说,背后却嚼舌根,说谢玉花男人尸骨未寒就改嫁兄长,这算什么事,简直败坏风气。还有的老人聚在一起叹气,说王家穷得叮当响,她图啥啊,非得跳火坑。邻居们路过王家门口,故意绕道走,眼神里满是看热闹的意味。谢玉花的父母第三次上门,父亲没再挥棍子,但还是抽着烟劝她想清楚,这路走下去苦头吃不完,母亲抹着眼泪,叮嘱她别毁了自己一辈子。村支书也来过,皱眉问她是不是真要这么干,谢玉花点头,他摇头走了。风言风语持续了好一阵,有人晚上在树下闲聊,说她不守妇道,败坏门风,王家大门紧闭,谢玉花出门买菜,摊主多找钱她都摇头退回。 父母见劝不动,只好作罢,临走叮嘱她保重身体,两人转身离去时,背影看着挺沧桑的。谢玉花就这样留了下来,没办什么仪式,就正式嫁给了王长顺,从那天起,她成了王家的顶梁柱。 嫁给王长顺后,谢玉花的日子过得更苦了,她天不亮就起床干活,白天去田里插秧、除草,泥水沾满裤腿,晚上回家还得洗衣做饭,照顾一家老小。王长顺身体差,帮不上太多忙,她就一个人扛着,公公婆婆年纪大,她端茶倒水,喂药擦身,弟弟妹妹上学,她省吃俭用供他们念书。1989年,公公病故,她操持丧事,1991年婆婆也走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眼睛里满是感激。 弟弟后来得了肝炎,家里没钱治病,谢玉花卖了家里的值钱东西,向亲戚借债,还去卖血换钱,胳膊上针眼都没消,就赶紧回家继续干活。村里人起初还冷眼旁观,有人故意大声说闲话,但几年下来,看到她把王家撑起来,弟弟妹妹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有人开始叫她嫂子,夸她能干。谁家男人懒散,媳妇就拿她做例子,说学学谢玉花多勤快。时间一长,风言风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敬佩,村里老人说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1984年,河南女子谢玉花新婚第三天,丈夫就被部队召回,从此再无回。父母让她改嫁
历史破局者
2025-07-30 17:28: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