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3年,毛主席去南泥湾视察,王震请他吃了一桌大餐,临走时,毛主席看到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30 16:13:17

[太阳]1943年,毛主席去南泥湾视察,王震请他吃了一桌大餐,临走时,毛主席看到桌子上剩下的鸡骨架,一边说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一边打包装进了口袋。 (参考资料:2020-11-06 党建网——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 1941年春,国民党重兵集结在宜川、洛川,剑指延安,陕甘宁边区被围得像个铁桶,外援断绝,物资奇缺,处境是前所未有的艰难,与其坐等,不如自己动手。 中共中央的决策很干脆:自力更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铺开,这场运动的设计师,正是毛主席,不过,他更像一个严格的“监察员”,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场运动注入灵魂。 为了打破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封锁,八路军主力三五九旅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这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就地放下枪杆,拿起了锄头,两年过去,到了1943年秋天,南泥湾已经换了天地。 毛主席带着周总理、朱德等人前来视察,旅长王震自豪地汇报:“我们旅现在完全自给,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都不用补贴了。” 毛主席听了,笑得十分舒心,他说:“困难不是什么怪物,你动手去克服它,它就低头了,我们现在没有外援,就算将来有了,也还是要靠自己。”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军队能做到,地方群众的热情也被点燃了,同年11月,边区召开第一届劳动英雄表彰大会,会后,毛主席把申长林、陈德发等几位劳模请到杨家岭自己家里吃饭。 毛主席的家极其简朴,一个小炕桌,几条小板凳,他拉着劳模问起村里的收成,劳模陈德发说,他们村通过劳动竞赛,粮食产量从前年的100石翻到了今年的220石。 毛主席听了不住地点头,又追问:“那群众手里还有余粮吗?” 陈德发答得响亮:“人均余粮一石半,加上瓜菜,够吃两年,就算遇上灾年,省着点吃,也能顶三年。” 听到群众的日子有了着落,毛主席才郑重地强调:“我们收公粮,首先要保证老百姓不饿肚子,我们的党、军队、政府,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决不能让劳动人民吃亏。” 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更难的是如何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在这方面,毛主席用自己的饭桌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在南泥湾视察时,三五九旅特意宰了两只鸡,做成香喷喷的烧鸡招待中央领导,毛泽东看着菜,却没动筷子,先问王震:“战士们能吃上肉吗?” 王震回答,战士们一周能吃两次猪肉,一个月还能吃上鸡肉和羊肉,毛主席这才拿起筷子,说:“这就好,战士们能吃上,我才有资格吃。” 饭后,毛主席看到工作人员准备把剩下的鸡骨架扔掉,连连说“可惜了”,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他竟然拉开自己的上衣口袋,让工作人员把鸡骨架装了进去。 据说,毛主席带回延安后,又用这些骨架熬了两顿汤,这道菜,后来有了一个名字——“口袋烧鸡”。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毛主席招待劳模的家宴上,那顿饭,说是“好菜”,其实也就是黄米干饭,配上炒土豆丝、炒萝卜片和猪肉炖粉条几样家常菜。 毛主席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快吃吧,我今天沾你们的光了”,劳模陈德发盛饭时,不小心掉了几粒米在桌上,下意识地想把米粒扫到地上,谁知,毛主席眼疾手快,一把按住了他的手。 在众人诧异的注视下,毛主席弯下腰,把桌上的米粒一粒粒捡起来,放进自己嘴里。 有劳模看不下去,说:“主席,您的饭我们管得起,掉桌上的就别吃了”,毛主席看着大家,笑着问:“怎么,嫌我这吃相难看?” 见大家连忙摆手,毛主席才严肃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浪费不得,你们当劳模,不光要带头生产,更要带头节约”,劳模们听了,深受触动,说要把这个故事带回去教育村里人。 从南泥湾的稻田,到杨家岭的饭桌,毛主席用他的远见和行动,定义了什么是自力更生,什么是艰苦奋斗,他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更用“口袋烧鸡”和“桌上米粒”这些细节,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样子。

0 阅读:73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