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说自己难了,谁能有毛主席难?毛主席回忆延安时期时曾这样说:“我们几乎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困难真是大极了!” 1942年,陕甘宁边区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时期,这一年,边区人口约150万,可耕地面积有限,粮食产量根本无法自给自足。 当时边区面临着三重困境:日军轰炸、国民党经济封锁,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据边区政府统计,1942年有17个县遭受旱灾、雹灾和虫灾。 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从1940年开始,到1942年达到最严重程度,封锁线长达数千里,连一根针、一粒盐都不准运进边区。 边区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和工商税,但由于灾荒和封锁,1942年财政收入比预算短缺了60%以上,政府机关连办公用纸都买不起。 就在这种情况下,边区开始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1941年2月,八路军第359旅开进南泥湾,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野草丛生,人迹罕至。 359旅有1万多人,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荒,第一年开垦荒地1.12万亩,收获粮食1200石,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到1943年,南泥湾已经开垦荒地2.6万亩,年产粮食3700石,还养了1万多头猪、1000多头牛羊,完全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除了农业生产,边区还发展了各种手工业,延安的毛纺厂用土办法纺毛线,一年能生产毛线5万斤,基本满足了边区军民的需要。 被服厂的女工们用最简陋的缝纫机制作军装,1942年,这个厂生产军装2.5万套,军鞋3万双,为部队解决了基本的穿着问题。 边区的造纸厂用马粪、麦秸等原料造纸,虽然纸张质量不高,但基本解决了机关学校的用纸需求,《解放日报》就是用这种纸印刷的。 兵工厂的条件更加艰苦,工人们用废旧钢铁、铁锅、铁铲等回收材料制造武器。1942年生产步枪600支,手榴弹2万枚。 延安的制药厂用当地的草药制作各种药品,缺少化学原料时,工人们就用草木灰、石灰等土办法制作消毒药水和简单药品。 为了节约开支,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干部都要参加生产劳动,毛泽东在杨家岭开了一块菜地,主要种白菜、萝卜、西红柿等蔬菜。 朱德的纺线技术在延安很有名,他一年能纺棉线很多斤,这些线够做好几件衣服,周恩来也学会了纺线,经常在开会间隙纺一会儿。 任弼时负责管理边区的财政工作,他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政策,1942年,边区政府机关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大大节省了开支。 延安的干部们住的都是窑洞,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靠炭火取暖,毛泽东的窑洞里只有一张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张土炕。 照明全靠煤油灯,煤油很珍贵,晚上办公时都要把灯芯调得很细,毛泽东写《整风文献》时,经常工作到深夜,眼睛都熬红了。 食堂的伙食也很简单,主要是小米饭配咸菜,偶尔能吃到一点肉,那都是节日才有的待遇,干部们和普通战士吃的是一样的饭菜。 1942年冬天特别冷,很多人没有棉衣过冬,妇女们组织起来纺线织布,男同志们则去山上砍柴烧炭,大家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边区还组织了各种文艺活动来鼓舞士气,1943年春节,延安举办了秧歌大赛,《南泥湾》这首歌就是在那时候创作出来的。 抗大的学员们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坚持学习,老师们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军事理论,学员们用石板做笔记。 鲁艺的学生们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了很多反映边区生活的作品,《白毛女》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创作出来的经典剧目。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45年,边区的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粮食基本自给,轻工业产品也能满足大部分需求。 这期间培养了大批干部人才,他们后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回顾那段历史,最让人感动的不是条件多么艰苦,而是在困难面前展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1942年的困难时期只持续了三年,但那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却影响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比较困难的事情? 信源:“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不要再说自己难了,谁能有毛主席难?毛主席回忆延安时期时曾这样说:“我们几乎弄到没
文史充点站
2025-07-27 18:20:37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