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又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冬天,北京的天气已经开始结冰,学校的教室里没有暖气,黄帅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冷得缩着脖子,那天是班会课,老师在讲台上念着每个学生的名字,对他们一一点评,有的被表扬,有的则被当众批评,黄帅听着,有些不舒服,尤其是当老师提到一个叫小王的男孩时,那孩子因为一道题答错了,被罚站了整整一节课。 她觉得不对劲,老师为什么总挑最不会的学生来答最难的题?难道这不是在当众羞辱人吗?她把这些想法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像往常一样,没有打算给任何人看,她从小就习惯了通过写字来整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这是她在安静世界中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不料,这本日记在一次课间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把日记当作“反面教材”带到了课堂上,全班同学都被要求听她写的内容,仿佛那是一篇错误思想的展示,黄帅站在座位上,感觉脸红得发烫,她没有哭,也没有辩解,只是咬着牙坐了整整一节课。 回到家后,她把那天的事情告诉了父母,父亲听后沉默良久,没有说话,母亲脸色也有些复杂,家里是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鼓励她独立思考,但现在,正是这种思考让她陷入了麻烦,黄帅并不打算就此沉默,她觉得既然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意见,那就写信去报社吧,她写了一封信,寄给了《北京日报》,她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有人能听听她的想法。 这封信不久后被发表了,信的内容很简单,提到了老师的做法让某些学生感到羞辱,建议能不能换一种更温和、更理解学生的方式来教育,报纸的编辑在信后加了一段按语,说这个小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敢于表达,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精神。 事情像滚雪球一样变大了,第二天,《人民日报》也转载了这封信,并配上评论,接下来,全国的报纸、电台都在讲这个叫黄帅的女孩,她的名字出现在各类宣传材料上,被称为“反潮流小英雄”,她的学校开始收到大量来信,邮递员每天送来一大麻袋,还换了好几个人才应付得过来。 黄帅一下子成了全国知名人物,陌生人会在街上认出她,老师不再批评她,同学们对她的态度变得复杂,有人羡慕她,也有人远离她,她的生活再也不安静了。 然而,她并不真正理解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她只是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却被推上了一个她从未准备过的位置,而且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家庭也因为这件事而受到影响,父亲黄振旅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被停职审查,母亲被调离教学岗位,理由是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反对权威”的女儿。 她感到内疚,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她没有想过事情竟会牵连家人,她开始沉默,不再回应媒体,不再接受采访,她只是埋头读书,试图让自己远离这些喧嚣。 1976年,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曾经被当作榜样的黄帅,突然被批评为政治操控的工具,社会对她的态度急转直下,报纸上开始有文章质疑她的动机,批评她“破坏师生关系”,她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了“问题学生”。 她的父亲被开除党籍,失去了工作,母亲也彻底退出了教学岗位,整个家庭陷入困境,黄帅没有崩溃,她知道自己必须靠努力走出这场风波。 恢复高考后,她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书刷题,她的数学不好,就从初中教材一点点补,她不想依赖任何人的帮助,也没有人能帮她,她最终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在那个年代,女孩学理工是极少的,更别说是刚经历过政治风暴的女孩。 大学期间,她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她花了半年时间,查阅各类政策文件和冤假错案的处理流程,为父亲写了一份详细的申诉材料,她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但凭借逻辑和耐心,一点点把父亲的案子翻了出来,最终,父亲恢复了职务,也恢复了名誉。 1988年,她申请到奖学金,赴日本东京大学读硕士,继续攻读计算机专业,在异国他乡,她见过中国学生因为国籍被歧视,也见过有人因语言不通被排挤,她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站出来与校方沟通,要求提供更平等的学习环境,她说不出太多高深的话,但她知道,面对不公的时候,沉默不是选择。 十年后,她带着孩子和丈夫回到北京,她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邀请,进入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她每天审读各类教育书籍,尤其关注那些讨论教育方法的稿子,她不再谈及过去,也不喜欢人们提起那段历史。 她过着普通的生活,照顾年迈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她曾经去看望当年的那位老师,两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聊了很久,没有责怪,也没有辩解,只是像普通人一样,谈生活,谈教学,那一刻,很多事情都过去了。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 2017年12月11日 关于““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小学时写日记卷入政治漩涡”的报道
2017年,黄帅平静的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任何话语,而是选择把一切交给时间,可谁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6 20:14:45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