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姜利民摸到了越军阵地,越军没有发现他,谁知他突然打开手电筒,越军迅速朝他开枪,可越军还不知道,他们已经上当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一束手电筒的光在越南高平省楠同的夜色中短暂亮起,随即又被黑暗吞没,但是这束光留下了痕迹,不仅在那片山地上,也留在了许多人的记忆里,那是姜利民点亮的光。 姜利民来自山东掖县,家里世代军人,他的父亲是老团长,经历过不少战火,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有军人情结,入伍之后,他在广西边防一干就是十年,当兵时他特别能吃苦,别人休息他训练,别人偷懒他加练,慢慢地,他成了全团有名的尖刀排排长。 1979年初,部队原本安排他退伍回家,理由很简单——年纪到了,父母年迈,家里也需要人照顾,可就在这时候,中越边境局势突然紧张,他听说部队要出征,立刻写了请战报告,他一连打了几次报告,最后干脆跑到团部,坚决要求归队,他说自己当了十年兵,这时候不打仗,练的本事算什么?团首长被他这股劲头打动,批准他继续带排参战。 部队接到任务,攻打楠同高地,那里是一块战略要地,越军修建了多个火力点,尤其是几个暗堡,位置刁钻,火力猛烈,正面攻击根本打不进去,白天部队试图强攻,结果伤亡不小,团部下令:必须在天亮前解决问题,否则后续部队无法推进。 姜利民的任务,是带领尖刀排穿插到敌人后方,拔掉那几个关键暗堡,任务危险程度极高,前一天刚刚有一个小队在那里全军覆没,可他二话不说,带着五名战士,趁着夜色开始行动。 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进,越军早就在前沿布置了竹签陷阱和绊线手雷,有个战士不慎踩中竹签,脚底板扎得血流不止,但咬牙坚持没出声,姜利民走在最前头,不断用手中的刺刀拨开草丛,一点点摸清通路。 他们悄悄接近目标区域,但夜色太浓,目力所及不过数米,敌人的暗堡像石头一样藏在黑暗中,根本无法判断准确位置,姜利民思索片刻,从背包里摸出一支手电筒,又看了一眼身后的战士,他没有说话,只是调整呼吸,然后猛地打开手电。 那一瞬间,夜空被一道白光切开,敌人的机枪也立刻咆哮起来,火舌从黑暗中喷出,子弹如同雨点一样扫向光源方向,不过姜利民早有准备,翻身滚进一旁的弹坑,借着敌人开火时暴露的火光,他迅速判断出了三个暗堡的具体位置。 他扔掉手电筒,趁敌人火力集中在原位置的空隙里,带着两名战士向第一个暗堡爬去,他们趴在地上,几乎贴着泥土前进,姜利民手里拿着改装后的爆破筒,是几枚手榴弹捆在一起的,靠近暗堡后,他轻轻将爆破筒推进射孔,拉燃引信,迅速脱离。 爆炸声响起,半个暗堡被炸塌,砖石四散飞舞,他没有停顿,转身又向第二个暗堡移动,这个暗堡的位置更高,视野开阔,火力覆盖范围广,一旦被发现,几乎无处可躲,他找到一条弹坑连成的小沟,像蛇一样在里面游走接近目标,子弹不断击中他身后的泥土,尘土飞扬,他咬着牙,忍着耳边的嗡鸣,冲到暗堡侧翼,把爆破筒塞进了射孔。 第二声爆炸响起时,他整个人被震翻在地,耳膜仿佛被撕裂,身体也隐隐作痛,但他知道还没完,还有最后一个暗堡,那是最难对付的半地下工事,藏在山坡的转角处,几乎没有死角。 他踉跄着站起来,正准备继续前进,突然几名越军从掩体后跳出,他来不及躲避,端起冲锋枪猛地扫射,把冲上来的敌人挡住,稍有喘息,他又快速翻滚到一块石堆后面。 他身上已经多处擦伤,手里只剩下最后一根爆破筒,他再次点燃导火索,冲向敌堡,这一次,他几乎是贴着地面扑过去,在火力的交叉口中,他找准一个盲区,身形一闪,爆破筒准确塞进射孔。 爆炸发生的同时,一串子弹从他背后穿过,他的身体被打得往前一震,随即缓缓倒下,他的战友们随后赶到,冒着枪林弹雨完成剩余工事的清除,通道最终被打开,主力部队得以顺利推进。 等战斗结束,战士们在半毁的暗堡旁找到了姜利民,他已经没有了呼吸,身上有七处枪伤,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没有用完的备用爆破筒,他的军装被血染透,脸上却依旧带着一丝紧张之后的放松。 他的背包里有几样简单的东西:一本写满家书的笔记本,一个还没装胶卷的海鸥牌相机,还有那只变形的手电筒,相机是他托人从北京带来的,本打算退伍前给全排照张合影,胶卷还在原封袋里,没来得及装进去。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爆破英雄姜利民的最后一战" 《中国军网》:"英雄精神光耀南疆——追忆姜利民烈士" 《人民日报》:"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谱" 《中国国防报》:"那束照亮胜利的手电光"
1982年,越军341师副参谋长阮春山突然主动向我国投诚,这一举动让前线部队上下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