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日本三菱汽车宣布结束在华发动机生产,彻底退出中国汽车制造业务。 这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6 13:57:41

7月22日,日本三菱汽车宣布结束在华发动机生产,彻底退出中国汽车制造业务。 这事儿说起来不算突然,倒像是十几年前就埋下的伏笔,终于到了该了结的时候。 十五年前的中国车市,三菱发动机几乎是绕不开的存在,那会儿国产车企刚起步,手里没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 从奇瑞、吉利到长城,不少车型的发动机舱里,塞着的都是三菱的4G系列发动机。 不是国产车企不想自研,实在是技术壁垒太高,从零开始搞发动机研发,时间、资金、人才哪一样都缺。 三菱看准了这个空当,凭着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不算离谱的授权费,成了半个中国汽车业的“技术供应商”,那会儿在行业里说话都带着底气,合作条款里藏着不少霸王条款也没人敢吱声。 但中国车企从来没想过一直靠别人,从拿到三菱技术授权的第一天起,逆向研发、拆解分析就没停过。 吉利搞出首款自主发动机时,拆解的原型机就是三菱的4G18;长城早期的1.5T发动机,缸体设计里还能看到三菱4G63的影子。 这种“偷师”看着不体面,却是技术追赶的必经之路,大概十年前,转折点开始出现。 长安蓝鲸发动机,打破了三菱在小排量涡轮增压领域的垄断,热效率提升到38%。奇瑞鲲鹏发动机实现了混动专用架构的突破,油耗比同排量三菱机型低了近两成。 更关键的是,这些自主发动机的成本只有三菱的一半,车企用起来更灵活,消费者买账,市场天平慢慢就歪了。 然而三菱自己却没意识到危险,在华生产的发动机,十几年间技术迭代慢得像蜗牛爬,排放从国四升到国六,靠的不是核心技术升级,更多是加个颗粒捕捉器应付政策。 2018年国六标准实施前,三菱发动机因为排放不达标,一度让不少依赖它的国产车型陷入停产危机,那会儿就有车企悄悄加速了自研进程,这已经是很明确的信号了。 再看整车业务,三菱在华的溃败更明显,主力SUV车型欧蓝德,内饰塑料感重得像上世纪的产品,中控屏反应慢半拍,连最基础的CarPlay都要到2021款才配上。 对比同期的比亚迪宋PLUS,人家已经用上了旋转大屏、DiLink系统,混动版续航破千公里。 消费者不是傻子,20万的预算,一边是十几年不变的老古董,一边是配置拉满的新物种。 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三菱SUV的年销量,从巅峰时的14万辆跌到2022年的不足3万辆。 而新能源转型的滞后更是致命伤,当比亚迪在2015年就推出插混车型时,三菱还在纠结要不要把油电混动技术引入中国。 等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爆发,比亚迪、蔚来、理想已经占据了主流,三菱才匆匆忙忙把奕歌EV拉到中国。 续航只有300公里,价格却比比亚迪元PLUS贵了3万,上市半年全国销量没超过500辆。 这种对市场节奏的误判,不是偶然,而是骨子里的傲慢,总觉得中国消费者还会像十几年前那样,为“日系技术”买单。 有人说三菱退出是因为中国市场太“卷”,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车市的竞争确实激烈,但本质是技术迭代速度的比拼。 三菱的问题在于,当中国车企从“跟跑”变成“并跑”再到“领跑”时,它还停留在原地算着老账。 就像当年它靠着发动机技术赚得盆满钵满时,没想过那些被它卡脖子的中国车企,会在十几年后用自研技术把它挤出市场。 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三菱抛弃了中国市场,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需要这样的“老师”了。从长安、吉利到比亚迪,这些企业用十五年时间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干出来。 三菱的退场,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中国汽车业崛起的一个注脚——当年依赖别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轮到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给曾经的“技术霸主”上一课了。

0 阅读:2
财先生观天下

财先生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