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十几名越军包围了小战士许明习,越军见他孤身一人,便想抓活的回去领赏,

万物知识局 2025-07-26 13:14:46

1980年,十几名越军包围了小战士许明习,越军见他孤身一人,便想抓活的回去领赏,弹尽粮绝的许明习装上刺刀,打算殊死一搏,危急关头,天上突然掉下来一个大家伙。   1980年10月15日,云南罗家坪大山的秋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20号高地的战壕里,22岁的许明习紧握着一把冰冷的匕首,目光如鹰般锐利。   十几名越军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用生硬的中文嘲笑这个“中国娃子”投降,许明习的子弹早已打光,最后一颗手榴弹也在炸毁敌方暗堡时用尽,他微微前倾,肌肉紧绷,准备用生命换取最后的反击。   就在这生死一瞬,天空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我军炮火如雷霆降临,爆炸的气浪将越军吞没,也将许明习掀翻在地,他很快陷入昏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只是这位年轻战士传奇人生中的一瞬。   两年前,安徽六安的田间小路上,许明习还是个普通的农家青年,1978年春,22岁的他怀揣报国热忱,来到征兵站,硬是在寒风中等了三天三夜,冻得鼻涕结冰也不肯离开。   他的执着感动了征兵干部,得以穿上军装,迈进南京军区的大门,新兵连的日子,他像一团燃烧的火,冬日雪地里,别人练两小时瞄准就收工,他却趴到太阳落山,手指冻得僵硬也不肯停。   指导员夜查时,掀开他的被窝,发现他怀里竟搂着擦枪的油布,油渍混着汗味,诉说着他的专注与倔强,实弹射击考核中,他以精准的枪法脱颖而出,荣膺优秀战士称号,崭露头角。   1979年,边境风云突变,许明习被调往云南前线,加入云南军区独立师,担任尖刀班班长,罗家坪大山的对峙中,越军侵占高地,修筑碉堡,挑衅意味浓厚。   许明习和战友们驻守边境,昼夜保持高度戒备,每天的训练如炼狱,负重越野、战术协同、夜间侦察,汗水浸透军装,他带领尖刀班穿越密林,翻越险峰,熟悉每一寸地形,积累实战经验。   边境巡逻时,他总是一马当先,目光扫视着山间的每一处可疑痕迹,宛如猎豹般敏锐,这些磨砺,让他从青涩新兵成长为沉稳的基层指挥员。   1980年10月15日,罗家坪收复战拉开序幕,许明习所在的尖刀班接到重任:攻占19号和20号高地,切断越军退路,夜色深沉,他带领十二名战士,借着地形掩护,悄无声息地攀上陡峭的山崖。   手指抠着石头缝,脚下是万丈深渊,一个新兵吓得腿软,他默默解下绑腿,系在战友腰间,自己光着小腿继续攀爬,天蒙蒙亮时,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19号高地后方。   越军疏忽大意,有的在打牌,有的甚至在睡觉,许明习果断下令,尖刀班如猛虎下山,冲进阵地,枪声骤起,越军措手不及,不到二十分钟,高地上已插上中国军旗。   胜利短暂,挑战接踵而至,越军从186号高地发起反扑,重机枪和炮火如暴雨倾泻,尖刀班被压制在火网中,战友接连倒下,许明习迅速调整战术,将队伍分成两组,自己率第二小组从侧翼突袭20号高地。   他发现一名战友被弹片击中,不顾危险冲出掩体,将战友拖到安全处,简单包扎后又投入战斗,他的果敢点燃了士气,战友们在他的掩护下冲上20号高地,炸毁一处敌方火力点,然而,高地上的越军依托暗堡负隅顽抗,战斗进入胶着。   许明习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清剿,他独自搜索战壕,在转角处遭遇两名越军,凭借敏捷身手迅速将其击毙,顺着敌军踪迹,他发现一处隐蔽暗堡,果断投掷手榴弹,爆炸的烟尘弥漫开来。   这一击虽重创敌军,却也引来更多越军围攻,子弹耗尽,手榴弹用完,许明习被困战壕,十几名越军围上来,试图生擒他领赏。   他紧握匕首,眼神冷峻,准备以命相搏,就在此刻,我军炮火精准落下,爆炸声震撼山谷,越军被炸得四散奔逃,许明习也在冲击波中昏迷过去。   战友们在硝烟中找到他时,他双手血肉模糊,双膝磨破,刺刀仍攥在掌心,野战医院的灯光下,他奇迹般苏醒。   20号高地被成功夺取,尖刀班完成任务,许明习因英勇表现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尖刀班也获集体二等功,庆功会上,团长拍着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许。   伤愈归队后,许明习晋升为排长,继续在边境征战,1984年老山战役,他再次冲锋在前,扛着爆破筒直面敌军铁丝网与机枪火力。   子弹如雨,他猫着腰在弹坑间穿梭,离暗堡仅三十米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他倒在红土上,爆破筒仍紧握手中,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战友们含泪夺下阵地,却再也唤不回他们的排长。   六安烈士陵园里,许明习的墓碑前,杜鹃花常年盛开,似在诉说他的不朽,22岁的农家青年,用生命书写了忠诚与无畏。   他的事迹如星火,点燃一代代青年投身国防的热血,罗家坪的炮声已远去,但许明习的精神,依然在山河间回响,激励着人们为和平与尊严而奋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究空——孤胆英雄许明习——许明习牺牲三十周年祭

0 阅读:50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