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她奉命转移4万公斤军粮,因叛徒出卖被还乡团俘获。 面对严刑逼供,她始终坚贞不屈,拒绝透露军粮下落。 敌人用开水烫、铁锅烙、吊打等酷刑折磨4天4夜,仍未能使其屈服。 最终,敌人割下她的心脏并铡下头颅示众。 她叫孙瑞兰,那年才22岁,是当地妇救会的骨干。 村里人都记得,这个眉眼清秀的姑娘总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却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早在1945年日军投降后,她就跟着区里的干部跑遍各村发动群众,谁家缺粮她送去救济粮,谁家男人参军她帮着种庄稼。 乡亲们说,瑞兰心里装着的,从来都是别人的难处。 1947年的鲁南大地,战火正烈。 解放军主力外线作战,后方的军粮成了决定战局的生命线。 那4万公斤军粮是周边七个村子的乡亲们连夜磨面、脱粒凑出来的,藏在隐蔽的山洞里,等着部队派人来运。 组织上选她带队转移,是因为她熟悉地形,更因为她骨子里那股让人放心的韧劲。 没人知道那四天四夜她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还乡团把她吊在老槐树上,皮鞭抽得她血肉模糊,她咬着牙骂叛徒;用开水浇她的胳膊,皮肤瞬间起泡溃烂,她瞪着敌人说“军粮在我心里,你们永远拿不走”;最后敌人把烧红的铁锅按在她背上,滋滋的焦糊味弥漫开来,她昏过去又被冷水泼醒,嘴里念叨的还是“乡亲们等着你们覆灭”。 她不是不怕疼,只是心里有比疼痛更重的东西。 她想起送粮时大爷塞给她的熟鸡蛋,想起参军的弟弟临走时说“姐,你要护好乡亲们”,想起干部们说“守住军粮,就是守住前线战士的命”。 这些念想像钢钉一样钉在她心里,让她在酷刑面前挺直了脊梁。 敌人以为割下她的心脏就能吓住群众,可他们错了。 当晚,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她的遗骸偷偷收殓,藏在山坳里。 而那4万公斤军粮,因为她的坚守没被找到,后来顺利送到了解放军手中,成了某次战役胜利的关键补给。 很多年后,当地为她立了纪念碑,碑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刻着“为军粮而死,为人民而生”。 如今风吹过那片曾浸染鲜血的土地,庄稼长得郁郁葱葱,就像她和无数像她一样的烈士用生命浇灌出的希望。 我们或许记不清每个烈士的名字,但不该忘记,今天的安稳日子里,藏着他们怎样的决绝与深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7年,她奉命转移4万公斤军粮,因叛徒出卖被还乡团俘获。 面对严刑逼供,她始
历史萌乐站
2025-07-26 10:24:40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