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多自卑?”中国男子坐国内航班,飞机上放了五个多小时美化外国人的视频。小伙忍无可忍找到机长怒斥,明明飞机上没有几个外国人,飞机也是中国的飞机,赚的也是中国人的钱,为什么不能宣传中国的大好河山,非要搞“外国月圆”那套!
一场飞往新疆的国内航班上,一件事引发了轩然大波。
原来经过五个小时的飞行,一位男乘客终于在飞机降落后忍不住向空乘发问。他发现,这趟数千公里的国内旅程,座椅前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的,竟全是异国风光与外国面孔,没有丝毫中国元素。
他提出的问题十分尖锐:“美国飞机会不会五个小时都放中国的节目?那为什么我们的航班要这么做?”他接着指出,中国的大好河山与文化,拿出来绝不比任何国家差,为何不借此机会展示给乘客?
这番质问迅速在网络上获得海量点赞,许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大家普遍认为,在国内航线上被外国内容“包围”,体验确实有些错位。这种感觉,好比走进一家中餐馆,店家却热情地向你推荐隔壁的西餐有多正宗,显得既多余又尴尬。
事件背后,首先暴露的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行业惯性。过去,国内航空公司在引进国外飞机时,机上娱乐系统和内容库往往由制造商打包提供。这种图省事的做法,导致节目内容“水土不服”,却因为省时省力而被沿用至今。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心态在作祟: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播放外国节目显得更“国际化”,更有“格调”。可问题在于,飞机上的安全须知和气象预报是硬性要求,而娱乐内容本该有极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了方便而全盘接受现成的内容包,最终导致中文节目寥寥无几,这无疑是一种懒政。
有趣的是,这位发声的乘客并非第一次“较真”。他此前也曾在火车站,对LED大屏上循环播放好莱坞预告片的做法提出过异议。有人觉得他未免小题大做,但更多人认为,正是因为有这样愿意“挑刺儿”的人,公共服务才可能被督促着改善。毕竟,高铁餐食也不是一开始就品种丰富,同样经历了从“泡面就行”到不断优化的过程。
为了摸清现状,不少网友自发调查了各家航空公司的机上娱乐系统。结果显示,情况参差不齐。南航的国产影片占比能达到三成,表现尚可;海航虽设有“华夏风采”专区,但与好莱坞大片相比,点播量显得颇为冷清,这或许也和版面编排与宣传力度有关;至于一些廉价航空,屏幕体验本就差强人意,内容选择自然更无从谈起。
这块小小的屏幕,本可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绝佳窗口。无论是新疆的雪山、西安的古韵,还是成都的美食、上海的繁华,我们有太多值得讲述的故事。
然而,这块方寸之地却被异国风情占据,着实是一种资源浪费。不过,改变的契机也在显现。事件发酵后,已有视频平台公开表示,愿意免费提供大量优质的国产纪录片与风光片,为航司破解内容荒带来了新的可能。
回看历史,文化的变迁往往就发生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从前坐绿皮火车,车厢里贩卖的读物多是港台娱乐八卦;而如今的高铁上,《论语》《孟子》等经典读物已成为标配。改变虽慢,却一直在发生。
有人提议通过座椅投票或程序过滤来解决问题,但高昂的改装成本与复杂的版权问题,让这些方案短期内难以落地。更现实的路径,或许是效仿地铁模式,在固定时段安排国产内容的插播。
说到底,这次屏幕之争敲响的警钟,远不止于一次乘客投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审视与改进上。当航空公司、服务提供商乃至每一位普通人都开始在意这些细节时,那份从容与底气,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