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颖超去世后,她的秘书赵炜向中央提出了四个要求,然而中央回应称:“即便我们同意,人民也不会同意!” 邓颖超在北京医院走完了88年人生路,她的秘书赵炜按照嘱托,向中央转达了四项遗愿:不办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设守灵仪式、骨灰撒入天津海河。 中央收到这份朴素的请求后,经过慎重讨论给出回复:追悼会和遗体告别必须举行,但同意将骨灰撒入海河,理由很实际:作为国家领导人,民众需要一个正式的告别仪式。 邓颖超1904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逝后全靠母亲杨振德行医和教书维持生计,母亲在家里开设私塾,小邓颖超就趴在课桌底下听课认字。 杨振德是个有主见的女性,她让女儿接受了当时少见的新式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15岁的邓颖超已经在天津读中学,她组织女学生上街游行,手举“抵制日货”的标语牌。 1925年21岁的邓颖超与27岁的周恩来在广州结婚,婚礼很简单只有几个朋友参加,没有婚纱也没有戒指,两人在朋友家里吃了顿便饭就算成亲了。 长征开始时邓颖超患了肺病,沿途不断咳血发烧,她骑在马背上经常昏迷,战友们轮流照顾她,到达陕北后,她的体重只剩下70多斤,但很快就投入了根据地的妇女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先后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职务但她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的简朴习惯,这在身边工作人员眼中已经到了“固执”的程度。 中南海西花厅是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和居住地,邓颖超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客厅里的沙发用了三十多年,皮面开裂后就铺上白布继续用,周总理的办公桌抽屉把手掉了,她也不让换新的。 邓颖超的衣柜里没有一件名牌衣服,大多是粗布制作的中山装和列宁装,袜子破了洞就自己织补,一双袜子往往要补好几次。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邓颖超按照丈夫的遗愿将其骨灰撒入黄河,她把装骨灰的普通木盒收了起来,放在卧室的柜子里,工作人员问她留着做什么,她说:“以后我也要用这个盒子。” 1992年邓颖超病重住院期间,医生建议转到条件更好的病房,她拒绝了:“普通病房就很好,不要搞特殊。”临终前几天,她专门嘱咐赵炜:“记住,用总理的那个旧骨灰盒装我的骨灰。” 赵炜听后流了泪,这意味着这对革命夫妇连最后的骨灰盒都要共用一个,邓颖超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平静地说:“我们在一起几十年了,最后还是要在一起。” 7月17日西花厅被布置成简朴的灵堂,没有豪华的花圈,只有普通的白花和黄花,前来吊唁的人们发现,灵堂里摆放的还是那些用了几十年的旧家具,这让许多人深受触动。 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赵炜带着骨灰盒来到天津海河边,那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没有仪仗队,没有鲜花,只有几个工作人员陪同,当骨灰撒入河水的瞬间,岸边留下的空木盒格外显眼。 这个木盒见证了一对革命夫妇的一生:从1976年装着周总理的骨灰撒入黄河,到1992年装着邓颖超的骨灰撒入海河,一个盒子两次使用,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骨。 邓颖超的88年人生,从15岁参加学生运动到88岁与世长辞,她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这种朴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 当年中央坚持举行追悼会的决定,如今看来确实是明智的,那个夏天无数普通市民自发前来送别这位老人,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敬意,就像32年前送别周总理一样,人们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来记住那些值得纪念的人。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邓颖超的生活方式或许显得有些“另类”,但她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积累了多少财富,而是看他为后人留下了什么精神财富。 信源: 中央文献出版社《邓颖超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档案馆
1992年邓颖超去世后,她的秘书赵炜向中央提出了四个要求,然而中央回应称:“即便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22 10:53: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