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河北一农民捡到一个“铁瓢”他没有多想,将其带回家使用,结果用了15年,铁瓢表面越用越亮,专家偶然发现,花8块钱从农民手中买下来,没想到这只“铁瓢”如今的身价高达上亿...... 主要信源:(《西汉上林苑铜器论述》;《中国设计全集》;《上林共府铜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河北农村,地里刨食的农民压根不懂啥叫文物。 那年头吃饱饭最要紧,土里刨出个铁疙瘩,能用的留着用,不能用的当废铁卖。 谁能想到这寻常土坷垃里,竟藏着价值连城的国宝。 1964年夏天,保定郊区一位老农顶着日头在地里锄草。 锄头“哐当”撞上硬东西,震得他虎口发麻。 弯腰一瞧,土里埋着个黑黢黢的铁疙瘩。 拾起来掂量掂量,模样像极了家里舀水用的瓢,就是份量压手。 那年头农村最缺铁器,老农在裤腿上蹭掉泥巴,顺手揣回了家。 水缸边挂着的水瓢破了洞,老农把这铁疙瘩拴上麻绳挂上去。 沉是沉了点,可结实耐用,怎么摔都不坏。 春夏舀井水,秋冬舀面汤,铁疙瘩在灶头挂了十几个年头,硬是磨掉了半边铁锈,露出几行弯弯扭扭的刻痕。 老农瞧着像道士画的符,没当回事,庄稼汉哪认得什么秦汉文字。 日子晃到1979年,天津来了支文物普查队。 几个戴眼镜的干部走进村,碰巧在老农院里讨水喝。 灶台挂着的水瓢刚舀完凉水,水珠还顺着边沿往下滴。 有位专家盯着水瓢挪不开眼,抖着手掏出放大镜,蹭了蹭水瓢肚皮上的印子,当场变了脸色。 “老乡,这瓢您卖不卖?” 专家声音都在发颤,“我们单位正收老物件呢。” 老农嘬着烟袋盘算:破铁疙瘩换八块钱,值当!当时能买八十斤白面,顶全家半个月嚼谷。 他痛痛快快解下麻绳,哪知道递出去的是件惊动文物界的国宝。 城里专家把水瓢捧回实验室,用棉球一点点抠尽积垢。 巴掌大的铜家伙浮出四行铭文:“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真相这才浮出水面,此物原是西汉汉元帝年间的皇家量具,由琅琊郡上贡朝廷,专供上林苑掌管物资的官署使用。 您要问这物件金贵在哪,首先它身上刻着清晰的“一升”标尺。 汉代一升合现代200毫升,手掌长的铜疙瘩倒满水,不多不少正好装半瓶汽水的量。 更稀罕的是器物上的纪年: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 您想想,那会儿凯撒还在罗马打仗,王昭君才刚嫁去匈奴。 这把量器竟穿越两千年时光,活生生躺进了河北农家的水缸。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汉代量具的讲究。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国家税收、俸禄发放、军粮配给全指着这些标准量器。 中央每年派人核查地方粮具,错一毫都得砍头。 当年这铜升在琅琊郡浇铸时,工匠“骏”怕是在铜汁炉子前腿都打颤。 铸好了用官驿马车押运长安,存进上林苑库房,每回开仓放粮都要请它出来见证。 铜升今儿个躺在天津博物馆防弹玻璃柜里,浑身泛着青铜器特有的幽光。 前些年国家文物局搞了次同级别器物估价,专家在鉴定报告上填了九位数。 可文物哪能用钱论价,单是器物上铭文“工师骏”三个字,就把秦国“物勒工名”制度实证往前推了百年。 每件器物必须刻工匠姓名,出岔子直接追责砍头。 当年换回八块钱的老农后来从收音机里听说了铜升的消息。 村里文化站干部给他解释“每克青铜比黄金贵”,老汉蹲在门槛上直拍大腿:“早知这么金贵,当年舀水该轻点磕碰!” 其实他该庆幸,那十几年的井水反倒护住了铜器。 常年浸润形成水锈保护层,才没让铁铲磕掉那几行值钱的铭文。 如今的考古队员下乡找文物,常把这桩事儿当教材:“别小瞧老乡手里的腌菜坛子、猪槽子、擀面杖,搞不好就是商周的青铜、汉陶的礼器。” 自打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博物馆陆续收录的三十七件特级青铜量器,倒有十一件是从农家灶台、牲口棚里扒拉出来的。 那些沾着油渍泥浆的物件,穿越时空讲述着中华文明从未断裂的度与量。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河北一农民捡到一个“铁瓢”他没有多想,将其带回家使用,结果用了15年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21 23:24:3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