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22 03:39:07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他为祖国“深潜”一生;北京日报——《品格的力量》:“中国核潜艇之父”赫赫而无名的一生) 黄旭华这个名字有些人可能听着耳生,可要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那功劳簿上他排头一位。 这老爷子是广东汕尾人,1926年生的。 他爹在揭阳当大夫,本想着让儿子继承衣钵,可小黄心里装着更大念头。 战乱年头他辗转桂林重庆读书,考进交大学造船,1949年毕业正赶上新中国开张。 1958年秋天,32岁的黄工程师突然接到调令进京。 那天他收行李的手直发颤,上边交代得清楚,从今往后名字身份全得藏起来,连爹妈妻儿都不能告诉去哪干啥。 他临出门前对老母亲说:"娘,过年回来看您。" 老太太哪知道,这句承诺要等三十年才能圆上。 研制核潜艇那会儿真是要啥没啥。 苏联专家撤走时连图纸边角料都烧了,全国连能轧60厘米厚钢板的机器都找不出一台。 黄旭华带着队伍跑遍二十几个省,硬是在纺织厂锅炉房改的车间里搞实验。 最要命是潜艇外形设计,美国人分三步走的水滴线型方案,老黄拍板直接一步到位。 为这他领着百十号人,在两百米水池里泡了三年,光计算流体阻力的草稿纸就装了三卡车。 1964年,原子弹炸响的喜讯传到渤海湾试验场,老黄攥着电报冲出帐篷,雪粒子打得脸上生疼他都没感觉,核动力解决了! 五年后组装第一艘潜艇时出了奇事。 有位华侨捎回个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科研队拆开一看傻眼了,内部构造竟和他们熬夜画的图纸八九不离十。 1970年8月那天,黄旭华蹲在葫芦岛码头上,看着漆成蓝灰色的庞然大物缓缓入水,指甲掐进手心都没觉出疼。 考验还在后头。 外国资料说导弹舱得装65吨陀螺仪稳方向,光这铁疙瘩就占三间房大小。 班子吵得面红耳赤,有人怕不装打不准前功尽弃。 老黄指着数据本吼:"咱们算八百遍都说不必,信洋本本还是信自己?" 结果省下的空间多装两枚导弹,这事后来才知道美国最新潜艇也这么干。 真正玩命的是1988年深潜试验。 美国"长尾鲨号"的事故档案他研究过,三百米水下钢板裂个缝就能把人压成肉饼。 参试官兵揣着遗书登艇时,六十岁的老黄突然挤进舱门:"算我一个!" 下潜到极限深度那会儿,全艇听得见钢架呻吟声。 返航时炊事班煮饺子庆功,他蘸着醋写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也就是在这时,黄旭华回了一趟家,看望了已经95岁的母亲。 母亲看着面前这个已经三十年没见的儿子,一时之间说不出来一句话。 家里人这些年没少怨他。 父亲走时他正在南海调试声呐,连电报都是半个月后才看见。 女儿六岁发烧住院,妻子抱着娃在医院走廊蹲整夜,他却在实验室焊零件。 最揪心是老母亲,从六十三盼到九十三,最后是靠杂志上篇报告文学认出儿子。 老太太把登着核潜艇照片那页摩挲得泛白,跟街坊念叨:"我儿造的大铁鱼,护着咱国门呢!" 前些年他得感动中国奖,台上那句"你可以没有我,但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上了新闻联播。 领奖回来那晚,老人在书房摸出条旧围巾。 灰羊毛磨出了线头,那是三十年前离家时母亲硬塞给他的。 窗玻璃映着白发,九旬院士把围巾捂在脸上,肩膀抖得像片秋风里的叶。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