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生产线为什么不能打包给巴基斯坦?其实原因很简单。 歼十作为当今中国主力战机,各项核心技术,比如发动机、雷达、航电系统这些,大多都是几十年研发乃至几代科学家积累的结果,是系统级的技术突破,就算是全套生产设备运到巴基斯坦,真正关键的东西也不可能全盘转移。 航空发动机特别能说明问题,这个领域全世界能独立研制高端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不是买几台设备、学几套工艺、配几本说明书就能解决的,从材料科学到精密制造,从空气动力到燃烧控制,每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研发积累。 中国自己突破这些难关都花了几十年,堪称最痛苦、最漫长的追赶,即使给别人完整图纸和流程,要真正做出合格、性能达标的发动机,还得有大批顶尖工程师和完备的实验设施、检测流程,这一切绝非一朝一夕能养成。 中国现在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核心部件,背后涉及半导体工艺、射频技术和软件算法等众多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大不说,相关技术也是各大强国重点保护的对象,即使生产线设备可以共享,类似雷达和核心芯片的核心部分,不可能随意出让。 大多数国家一般只会转让有一定落后代差的产品,或者只是让对方停留在总装水平,很多技术环节根本无法通过短时间“带徒弟”模式复制,这才是高端制造业与普通产品组装真正的区别。 现代航空工业已经不是单一企业能全包的事,发动机、雷达、材料到各类配套零部件,涉及几千家企业、科研单位,中国成为全产业链国家,也是二十多年努力的结果,靠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完整工业体系一块块拼出来的。 这些基础不是只靠一条生产线就能解决,当年中国即使有机会全面引进国外先进战机,就算技术全部摆在面前,可以仿制、组装,但没材料、没工艺、没产业链,也造不出来真正的新一代战斗机。 当下巴基斯坦的工业基础,大概相当于中国二十年前的水平,虽然能在外部帮助下实现部分组装,但核心研发能力、系统集成经验、材料工艺积累、产业链协作等方面,和中国目前的水平差距巨大。 要想真正具备歼十这样的高端战机全流程制造能力,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投入和长期沉淀,就算哪天巴基斯坦能完全自研出歼十这一级别战机,中国的主流机型已经再次跃迁了一两代。 中国之所以能做到全产业链自给自足,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是因为坚持自主创新、重视基础工业、长期苦干,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产业集群。 真正的工业强国,靠得是底层技术和产业的厚积分化,而不是一条条流水线简单对接,经验告诉我们,关键能力永远属于那些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国家。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歼十生产线为什么不能打包给巴基斯坦?这么说吧,不是信不过巴铁,实在是之前吃过亏,
【9评论】【9点赞】
珊瑚沙
中国的研发可以随便转让或赠送吗?别把自己当冤大头,国家间只有利益,没有铁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