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

古木过去 2025-07-16 12:47:22

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这药效怎么还没上来?”听到这句话,全场的人愣了片刻,竟然差点憋不住笑出声。大家都没想到,古道尔告别世界的方式带着一丝轻松和幽默,对死亡没有恐惧,也没有怨言。 古道尔的决定让无数人好奇。在生命尽头时,他没有强撑下去,而是主动选择离开人世。 其实,古道尔并不是因为不可忍受的疾病才选择安乐死,他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完全变了样。 他其实没有得什么大病,只是年纪大了,做什么都不方便,生活变成了单调而痛苦的消耗。他的想法很简单:活着如果只剩下忍耐和勉强,自己不想继续了。 大卫·古道尔从小就是个特别不服老的人。他出生在英国,后来搬到澳大利亚,还成了生态学界有名的专家。 古道尔喜欢工作的感觉,也享受可以独立生活的日子。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他还坚持骑车去学校,做研究不觉得累。但老天毕竟不给谁特殊待遇,年纪一大,身体状况一点点变差。 他视力突然变差,连独自出门都危险,有一回还在家里摔倒,住院很久,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法像以前那样照顾自己。晚年被动依赖别人,主动权完全没了,这种变化让他很难接受。 被大学劝退后,他觉得和社会失去了联系。生活不再有盼头,他试过两次自杀,但都没成。在澳大利亚,他根本没有合法的路选择安乐死,这让他彻底没了希望。 所以瑞士成了他的最后选择,他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如何离开这个世界,不应该取决于别人怎么想,也不仅仅跟有没有绝症有关。 离开祖国,远赴瑞士,是他慎重考虑后的决定。他还特意在瑞士公开讲述自己的想法,呼吁外界关注老年人的权利。 与很多人在最后时刻被病魔折磨不同,古道尔是主动给自己写下了句号。他说:“我单纯觉得自己活得不再有意思了。” 古道尔留下的并不是关于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死的坦然。他最后在《欢乐颂》的旋律中说了个冷笑话,带着平静和幽默离开了。他的选择很快引发全球大讨论。 有些人认为,死亡应该如同出生,有尊严、有选择,尤其对于那些病痛难忍、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来说。另一些人坚持,“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即使很辛苦,也不该主动放弃。 其实,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人面对一个难题:当失去健康、失去独立、被社会忽视时,人活着的意义还能剩下什么? 古道尔的选择是:哪怕头脑清醒,如果剩下的日子只有孤独、倦怠和依赖,也未必值得每个人都咬牙坚持。 每个人都应该有决定自己生命终点的权力,而不是等到变成彻底的“无能力者”时再被动退出。 古道尔的故事甚至让人重新定义了“好死”。不是拖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是体面、有尊严、在自己想要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道别。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选择太冷静,但当一个人如他一样,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句号时,或许已经在死亡到来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和。 生命的意义到底该由谁来决定?长寿当然值得羡慕,但真正让人尊敬的是,一个人能在最后关头依然做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古道尔没有把人生最后的时刻交给命运,他用实际行动推动安乐死合法化,试图让别人听到老年人内心的声音。 他在最后一刻仍然能开个玩笑,其实暗示着有些选择是可以轻松、自然的,有些告别能不带恐惧也没遗憾。 他为整个社会提出了难题:我们能否接受选择死亡也可能是人的权利之一?又能否真正站在每一个“老去”的人旁边,理解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值得继续?

0 阅读:6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