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钱学森96岁寿宴上,钱老一眼就看见了一位坐在角落里的女性,只见她头发花白,在热闹的人群中显得形单影只,钱老颤声问道:“你还好吗?你有几个孩子?”而她的回答却让钱老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冬天,北京的寒风格外刺骨,在友谊宾馆的一间宴会厅里,中国航天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迎来了自己的96岁生日,宾客云集,整个大厅洋溢着温暖和敬意。 墙上挂着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他一生为国家科技事业奋斗的片段,那天,许多曾经的同事、学生、朋友都来了,气氛庄重又热烈。 钱学森坐在轮椅上,身穿整洁的深色中山装,虽然年岁已高,但神情中仍有一股沉静与坚毅,他缓缓地巡视着四周,不时与人握手点头,听人讲着祝寿的话,眼神中透着温和。 当他的目光扫过宴会厅角落时,突然停住了,他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独自坐在椅子上,穿着一身朴素的深灰色毛呢外套,神情安静,身影瘦削,在热闹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孤单。 她叫李佩,是钱学森故友郭永怀的遗孀,那天,她没有和别人寒暄,也没有主动上前敬酒,只是静静地坐着,钱学森缓缓挪动轮椅,来到她面前,握住她的手,许久没有说话。 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这一老一少,他们之间没有太多言语,只有一种沉沉的默契在空气中流动。 李佩轻声地回答了他的问题,语气平静,眼神温和,听到她的话,钱学森的眼角湿了,泪水慢慢滑落,他松开她的手,轻轻点头,然后转过身去,抬手擦了擦脸。 这个场景被在场的摄影师完整记录了下来,照片里,钱学森低头抹泪,李佩坐在他身后,依然一动不动,照片如今保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成为那个冬日里最动人的一帧画面。 李佩出生于1917年,自幼聪慧,读书用功,后考入北京大学学习语言学,抗战爆发后,她随着北大南迁,最终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业。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联大的课堂是用茅草搭的棚子,下雨天泥水没膝,学生们踩着稻草听课,她经常在空袭警报中捧着课本往田埂上跑,趴在地上记下第二天的讲义。 毕业后,李佩凭借优异成绩获得康奈尔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在异国他乡,她以优异的英语能力和坚定的学习态度,很快在语言学领域站稳了脚跟。 在康奈尔,她认识了正在攻读航空工程的郭永怀,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和真挚的情感走到了一起,结婚后定居在纽约州伊萨卡,不久,他们的女儿郭芹出生。 1956年,他们一家三口决定回国,当时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科研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紧缺,他们放弃了美国的稳定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祖国。 郭永怀投身于国家机密科研任务,常年奔波于西北的戈壁试验场,李佩则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从基础教学做起,自编教材,为学生补习英语。 那时,很多学生来自部队和工厂,基础薄弱,她便用卡片逐个讲解,不厌其烦,1968年,郭永怀因执行任务在飞行途中遭遇空难去世。 现场清理时发现他与随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怀中是没有受损的机密资料,李佩接到电话时,正在批改学生作业,她整晚没有哭,第二天便照常回到教室上课,袖口缠着一块黑纱,讲课依旧清晰。 此后几十年,她一直保留着郭永怀生前的书房,桌上的茶杯原样未动,钢笔斜放在未完成的笔记本上,她不愿移动它们,也从未大声谈论过那天的事。 女儿郭芹长大后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但在1996年因乳腺癌病逝,年仅45岁,李佩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回家收拾完女儿遗物后,隔天又带着讲义出现在课堂上,她没有向任何人提起悲伤,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语速稍慢,神情依旧平和。 年过七旬,她在中关村发起“科学与人文大讲堂”,邀请各领域学者来讲课,从物理到文学,广受欢迎,她把自己多年积蓄六十万元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不为宣传,只为传承。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根据她的遗愿,她的骨灰与丈夫郭永怀合葬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院子里。 墓碑旁立着郭永怀的塑像,身后是一株高大的白玉兰树,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主动要求留下的地方。 她的一生经历了战乱、流亡、留学、归国、丧夫、失女,却始终未曾停下教书育人的脚步,她没有高调的名号,也从未主动接受采访,但她留下的教材和讲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那一年冬天,钱学森看到她坐在宴会角落,不只是看到一个老人,而是看到一种精神的延续。 那一刻,时间仿佛停住了,没有掌声,没有长篇致辞,只有一位老人看见另一位老人的孤独,然后默默落泪,他们都明白,那些关于信仰与奉献的故事,并不会被遗忘。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她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一句话为何使钱学森伤感不已?——上观新闻
2007年,在钱学森96岁寿宴上,钱老一眼就看见了一位坐在角落里的女性,只见她头
如梦菲记
2025-07-14 14:5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