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年,准噶尔6000人千里奔袭拉萨,夺取了西藏大部的控制权,灭亡和硕特汗国,严重威胁到了青海、四川等地的安全。这是清朝与准噶尔围绕领土问题的又一次大冲突,让两国关系跌入最低谷。康熙帝审时度势,为了确保清朝西北边陲的国土安全,也为了夺取西藏的控制权,于是派遣大将军王、十四皇子胤禵出征西藏。 康熙老爷子派出的这位十四阿哥胤禵,确实有两把刷子。带着大军,一路跋山涉水,目标直指西藏。准噶尔那会儿在西藏根基还不算太稳,加上清军势大,又有西藏本地反对准噶尔的力量帮忙(比如颇罗鼐),仗打得还算顺利。1720年,清军就收复了拉萨,把准噶尔人赶回了老家。这一下子,西藏算是正式被清朝攥在了手里,设了驻藏大臣看着,青藏高原的威胁暂时解除了。康熙爷这事儿办得漂亮,掐灭了准噶尔伸向西南的火苗,稳住了后院。 但问题来了,准噶尔这个心腹大患的本体还在啊!它盘踞在新疆、蒙古西部那一大片地方,兵强马壮,首领噶尔丹策零更是个厉害角色,比他爹策妄阿拉布坦还难缠。康熙末年主要精力在解决西藏危机和内部继承问题上,对准噶尔本部没下死手。雍正皇帝上台后,觉得老爹没干完的活儿得接着干,这钉子户必须拔掉。他雄心勃勃,调集大军,兵分几路,想着一鼓作气把准噶尔给平了。 雍正的想法很直接:趁你病要你命,一举解决西北问题。结果呢?事儿没按剧本走。1731年,清军北路主力在科布多附近的和通泊,一头撞进了噶尔丹策零精心布置的陷阱里。那地方,沼泽密布,地形复杂得要命。准噶尔骑兵利用地形优势,加上清军将领傅尔丹轻敌冒进,指挥上也出了大岔子,几万精锐清军几乎全军覆没,高级将领阵亡一堆,损失惨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通泊惨败”。消息传回北京,雍正的脸估计都绿了,这简直是当头一棒,把朝廷上下都打懵了。 这一仗输得太惨,直接让雍正“一战灭准”的豪情壮志凉了半截。国库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换来的却是这么个结果,西北防线一下子变得岌岌可危,连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都人心惶惶,差点动摇。说雍正“一战灭掉准噶尔主力”?这话水分太大,有点往他脸上贴金了。和通泊明明是清军主力被人家准噶尔给“灭”了才对!这场惨败充分暴露了清军在长途奔袭、情报侦察、主帅决策和应对草原骑兵灵活战术上的巨大短板。雍正太心急了,低估了对手,也高估了自己军队在陌生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战略上犯了冒进的错误。 雍正这人要面子,吃了这么大亏,肯定咽不下这口气。他赶紧调兵遣将稳住阵脚。转过年来,1732年,机会来了。准噶尔军队在光显寺(额尔德尼昭)一带,被清将策棱率领的蒙古骑兵逮住机会,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策棱利用地形,巧妙设伏,把追进来的准噶尔部队狠狠揍了一顿,让他们也尝到了苦头,损失了不少人马。光显寺大捷确实提振了清军的士气,遏制了准噶尔乘胜东进的势头,给清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和调整时间。这场胜利很重要,算是给雍正挽回了一点颜面,也让准噶尔知道清朝没那么容易垮。 所以,这里就得掰扯清楚了。康熙派胤禵进藏,战略目标很明确——解决西藏危机,隔绝准准噶尔与青藏的联系,他成功达到了目的,这步棋走得稳。但雍正呢?他接手时,对准噶尔的战略意图就有点“飘”了。他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这种战略野心本身没问题,但问题出在执行层面。和通泊惨败,本质上就是雍正朝廷在战略上过于激进(想一口吃成胖子)、战术上严重失误(情报、指挥、地形适应全掉链子)、对敌我实力对比判断失误(低估了准噶尔在主场作战的能力和噶尔丹策零的军事才能)导致的恶果。光显寺的胜利是战术上的止损,是名将策棱在逆境中的闪光,但它改变不了和通泊惨败带来的战略挫折。雍正并没有“灭掉准噶尔主力”,反而是自己的主力被打残了。 他更像是为乾隆时代最终解决问题争取了时间,并提供了宝贵的(血泪)教训:对付准噶尔这种强敌,急不得,得慢慢耗,找准机会,还得靠蒙古盟友的力量。雍正更像是个“铺路工”,而且这路铺得相当坎坷,代价巨大,甚至差点把路给铺塌了。乾隆后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雍正的教训,采取了更稳健、更持久的消耗战略,加上准噶尔内讧,才最终摘到了果子。说雍正“一战灭掉准噶尔主力,为乾隆帝平准铺平道路”,这说法严重夸大了他的功绩,忽视了惨败的代价和战略失误,把血泪教训轻描淡写成了“铺路”。 话说回来,准噶尔汗国确实是个硬骨头,从康熙打到雍正,再到乾隆,花了祖孙三代七八十年的时间才彻底搞定。这场贯穿康雍乾三朝的漫长战争,深刻影响了清朝的疆域版图和国家战略。雍正的和通泊之败,就是这场漫长拉锯战中最黑暗的时刻之一,它留下的教训,远比那场光显寺的胜利更值得后人深思。一味追求速胜,往往代价惨重;真正的“铺路”,有时恰恰是承认失败后的调整与坚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吴三桂手下大将降清者多否?先说吴三桂病逝后,为何其孙吴世璠继位?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