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甘肃一农民在打扫老宅时,房梁上突然掉下来一个木疙瘩,砸到了他的脚上,忍痛捡起木疙瘩,这木疙瘩竟是一只猴子,这让他突然想起父母在世时说过的话。 甘肃武威地区一位老农在清扫自家房梁时,意外掉落一个木制小雕像,这个长约15厘米的木猴,最终被确认为东汉时期的珍贵文物,现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文物的发现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当时53岁的李林强在打扫老宅时,扫帚轻触房梁,一个沉睡千年的木疙瘩突然坠落,木猴通体呈暗红色,呈蹲踞状,猴首微侧,双眼以阴线刻出,背部还有明显的刀削痕迹。 甘肃省博物馆很快组织专家团队进行鉴定,经过仔细检测,确认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的胡杨木雕刻作品。木猴采用整木雕刻工艺,表面残留着朱砂与矿物颜料的混合物,这种着色技术在汉代木器中并不多见。 专家在木猴背部发现了一道深深的凹痕,经过仪器检测,这个痕迹竟然是青铜兵器留下的创伤,这个发现让人联想到汉代军队中可能存在的护身符传统,士兵们随身佩戴这样的小物件祈求平安。 文物的年代鉴定也颇为精确,通过碳十四测定技术,专家将其制作时间锁定在公元85年到135年之间,正值东汉时期,这与史书记载的“羌乱时期河西戍边”历史背景高度吻合。 在征集过程中,李林强老人最初并不愿意上交这件“祖传宝贝”,经过文物工作者耐心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他最终同意将文物捐赠给国家,但坚持要求必须留在甘肃展出。 1958年这件木雕作为重点展品参加了全国巡回文物展览,它独特的造型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特别是猴子颈部的皮革纹饰工艺,为研究汉代手工艺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21世纪初的科技检测为这件文物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2002年兰州大学文物保护中心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发现,木猴的右眼瞳孔处藏着一个直径仅0.3毫米的微型孔洞,内部嵌有一颗硅酸盐矿物小珠。 这种精细的“画龙点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当环境湿度达到特定数值时,小珠会在孔洞中轻微滚动,产生“眨眼”的视觉效果,这种巧妙设计充分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力。 文物的腹腔内还发现了植物残留物,经过显微镜检测,确认为黍属作物颗粒,这些粮食残留为研究汉代河西地区的农业状况提供了直接证据。 如今这件木雕猴静静陈列在甘肃省博物馆的“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它面前驻足,聆听这个跨越千年的文化故事。 这件木雕猴的发现和保护过程,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成就,从民间发现到科学鉴定,从妥善保存到公开展示,整个流程展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中凝视这件千年木猴时,不仅能感受到汉代工匠的匠心独运,更能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深厚力量。 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也让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件木雕猴的故事告诉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保护,正是无数个像李林强这样的普通人,用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为我们保存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 信源: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定报告》 《汉代木器颜料成分分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正气、硬气、服气!西安市中心医院面对甘肃天水的孩子,领导,做出的行为,让人佩服
【84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