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乌克兰和北约才彻底看透,原来俄罗斯的救命稻草是中国,并且俄罗斯在未来大概率会彻底倒向东方大国。 俄罗斯经济在西方制裁下仍保持运转,莫斯科的超市货架货物充足,街道上车辆往来如常。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提供了关键支持。
如今俄罗斯市场上超过一半的汽车来自中国品牌,工厂设备也普遍可见"中国制造"标识,在能源贸易领域,俄罗斯改用人民币结算石油天然气交易,这一举措有效削弱了美国金融制裁的影响。 英国专家在拆解俄罗斯无人机时发现,其内部超过60%的电子元件是中国制造的民用产品,这些零部件通过白俄罗斯等中间商转运至俄罗斯军工企业,与此同时,中俄边境满洲里口岸的集装箱货车流量较战前增长了两倍以上,运输通道持续繁忙。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常采取不公开表态的立场,但在联合国11次关键投票中均选择弃权,这种策略客观上为俄罗斯提供了支持。
作为利益交换,俄罗斯在金砖国家扩员过程中对中国提名的候选国给予了全力支持,在中亚地区权力格局变化之际,中国审慎地填补了俄罗斯影响力减弱留下的空间,同时在外交层面注意维护俄罗斯的颜面。
北约秘书长最近坦言低估了中俄关系,承认犯了三个关键误判:一是误以为中国会袖手旁观。
二是忽略了俄罗斯自2014年起就在寻求与中国深化合作以分散风险。
三是高估了西方制裁的实际效果。
当欧盟试图将制裁扩大到中国企业时,德国企业率先反对——这些与中国有着密切商业往来的公司不愿切断自己的重要利润来源。 说白了,中俄现在能走得近,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逼的,中国在这段关系里很精明,该合作的地方合作,但敏感领域绝对不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七成以上都是石油、农业这些不敏感的行业,而且合同都是一年一签,灵活得很。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人把中国当最好的朋友,但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感情就淡多了,这就好比两个人做朋友,一个掏心掏肺,另一个却有所保留。 最关键的是,两国的做事风格完全不同:俄罗斯喜欢硬碰硬,中国则讲究和气生财,等哪天俄乌战争结束了,中俄这个"战时友谊"还能不能继续,还真不好说,就像两个人在暴风雪中抱团取暖,等天晴了,可能就各走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