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5年,邓颖超腰部严重扭伤,用了许多方子都不见好转,周总理只好把一位女中医请进中南海。没想到她轻轻一捏,邓颖超的腰就不疼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有明) 在北京城里,提起“双桥老太太”,几乎没人不知道,就连毛泽东、朱德这些国家领导人,在五十年代都曾登门请她诊治。 她的医术到底有多神?当年邓颖超腰伤,多方求医不见好,周恩来总理特意派车把她接到中南海,没想到,就治了一次,邓大姐的症状就全好了。 总理好奇地问她叫什么,那时她还没有正式名字,只晓得娘家姓罗,夫家姓王,人称“王门罗氏”,总理听了笑着说:“怎么还叫罗氏?新社会了,你这样的民间名医是国家的宝贝,得有个名字。你在北京有名,全国也有名,还是个大好人,就叫罗有名吧。” 后来,老太太觉得“名”字太张扬,自己做主,把“名”改成了同音的“明”,从此,世上才有了“罗有明”。 可谁能想到,这位被总理赐名、让无数人起死回生的国医,大半辈子都活在没有名字的尘埃里。 1904年,罗有明出生在河南夏邑一个行医世家,父亲给她取名“罗颖”,这本是个好名字,可家里重男轻女的爷爷却不答应,认定“颖”字会挡了男孩的路,让罗家断了香火,硬是把这名字给废了。 名字虽然没了,但天赋是夺不走的,罗家正骨术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但奶奶陈氏却顶着压力,把一身本事都教给了这个聪慧的孙女。 罗有明三岁摸骨,十岁帮奶奶看病,十五岁就能独立坐诊,奶奶去世后,年仅十六岁的她,竟破例成了罗氏正骨的第五代掌门人。 然而,医术好,不代表命好,1922年,罗有明嫁到当地王家,丈夫王治忠高大英俊,谁知她刚过门,王家就遭了官司,一夜间倾家荡产,婆婆也因此病故。 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奶奶、丧妻的公公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叔子小姑子,更糟的是,一场水灾又毁了所有收成,为了活下去,结婚才两年的丈夫只能南下谋生。 这一走,就是二十四年,杳无音信,罗有明一个人撑着这个烂摊子,白天挖野菜、捋树叶,晚上给人家洗衣推磨,换来的白面馍都给了家人,自己只吃麸皮和野菜。 即使活得这么苦,罗有明依然恪守着罗家“义务行医,分文不取”的祖训,乡亲们心疼她,时常偷偷送些粮食接济,可家里的奶奶和公公,却因家道中落染上了鸦片,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偷着卖光了换烟抽。 日子彻底没了盼头,罗有明绝望到上吊,结果绳子断了;跑去投河,又被人救了上来,想死都死不成,那种活受罪的日子,她硬是熬了二十四年。 就在罗有明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竟是部队派来找她的,原来,丈夫王治忠当年南下参加了工农红军,南征北战,已是中央警卫部队的一名排长。 一听到丈夫还活着,罗有明悲喜交加,眼泪夺眶而出,她立刻收拾行装,奔赴西柏坡,终于见到了分别二十四年的亲人。 团聚后,罗有明的命运彻底改变,她跟着部队,用一手绝活为伤员治病,解放后,她随丈夫扎根北京双桥,义务为周边医院的骨伤科看病,“双桥老太太”的名声就此传开。 尽管声名显赫,罗有明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七十年代,周总理特批给她一辆专车,她却说“我用不着,也没地方放”,硬是把车退回了卫生部。 后来卫生部又送罗有明一辆尼桑轿车,她收下了,理由却是:“正好当个救护车,接送病人方便。”她的医院,挂号费一直都是五毛钱,全北京最低,遇到给不起钱的病人,她不仅免费治,还自己掏钱管饭。 罗有明也打破了“医术不外传”的家规,周总理生前指示:“一定要把罗有明的本事学到手。”于是,她先后办了33期学习班,培养了国内外弟子四千多人,把罗家的绝学传给了整个社会。 这位老人,每年只在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其余时间都在看病,有人估算,她行医九十多年,治愈的病人恐怕有上百万人。 2008年,105岁的罗有明在北京逝世,她的一生,是从一个连名字都被剥夺的农村女性,成长为一代国医的传奇,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1965年,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前往上海视察,特意去看望了病重的刘亚楼上将。一见面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