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15秒后,她摘下手套,用大量的水清洗双手手套是完好无损,可就在这短短的十五秒钟却宣告了她的“死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实验室里,一位经验丰富的女性科学家正专注于手头的研究,她是化学教授凯伦·维特哈恩,长期从事重金属对生物体毒性作用的研究,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那天她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汞同位素核磁共振的标记实验,所使用的化学品是二甲基汞,这种无色液体虽然在实验中用途有限,却因其极高的毒性而令人谈之色变。 它可以轻易地穿透皮肤、粘膜,甚至常见的防护材料,直达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尽管她对其危险性有充分了解,在一次移液过程中,事故还是悄然降临。 当她用移液器将二甲基汞转移到试管中时,操作过程中的细微抖动使两滴液体不偏不倚地滴落在她的左手手背上。 她第一反应迅速果断,立即摘掉手套,用大量冷水冲洗双手,并用清洁剂进行处理,整个过程不到十五秒,那时没人能预见到,这短短的十五秒却埋下了致命伏笔。 事后她并未感到任何异样,手部皮肤没有红肿,也无灼痛感,按照她的判断,这次接触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意外不足为虑,她照常记录了这次事件,然后继续投入科研,她不知道的是,这两滴看似微不足道的液体,已经悄悄穿越乳胶的屏障,渗入了她的皮肤。 二甲基汞是一种极具亲脂性的有机汞化合物,它可以迅速穿透人体屏障,并在血液中迅速分布,由于它对脂肪组织有极强亲和力,尤其偏爱大脑这种脂肪含量丰富的器官,进入体内后会直接穿越血脑屏障,逐步侵蚀神经系统。 更令人恐惧的是,它具有极长的潜伏期,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也使其更难以察觉与防范。 几周时间过去,她的生活如常,授课、指导学生、整理数据一刻未停,可三个月后,她开始感到体力不支,原本精力充沛的状态逐渐被疲惫取代。 起初她以为是长期工作的积累导致疲劳,对此并未多加重视,不久后情况急转直下,她走路时开始跌撞,写字歪斜,视线模糊,说话也变得不清晰,这一切让她与家人意识到,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医院的检查结果让人震惊,她血液中的汞浓度超过安全标准数十倍,神经系统损伤已经显现,尤其是小脑出现明显萎缩,运动协调能力持续恶化,医生断定这是典型的急性有机汞中毒。 面对这种毒素,常规的解毒方法几乎无能为力,即便使用螯合剂进行治疗,也无法逆转已经发生的脑部损伤,她的状况不断恶化,很快就出现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和严重的意识混乱。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从语言功能丧失到完全卧床,体重下降接近20公斤,她失去了与世界沟通的能力,最终靠眨眼与外界交流。 但即便在病床上,她仍然坚持记录身体变化,用仅存的清醒时刻留下了珍贵的观察资料,这些数据后来成为科学界深入研究二甲基汞毒性的第一手资料。 1997年6月,年仅48岁的她不幸去世,尸检显示她的大脑严重萎缩,部分区域神经细胞几近空洞。 在她去世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立刻重新审查了所有有机汞试剂的实验规范,原本广泛使用的乳胶手套被证实对二甲基汞几乎无防护作用,有效阻隔时间甚至不足20秒,这一发现引发了全球实验室的防护材料大改革。 在她的悲剧启示下,许多实验室开始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层压复合手套,并强制增加面部和手部多层防护,此外二甲基汞也被列入高危险管控名单,不再被允许用于日常研究,一些高校增设化学安全课程,将她的案例写入教材,用以警醒后来的科研人员。 这场悲剧不是偶然,而是一次规则之外的盲区暴露,她用十五秒的生命代价,为世界敲响了一记震耳欲聋的警钟,在科学的前行道路上,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潜藏着风险,而真正的尊重科学,不只是追求发现,更是敬畏边界。
1996年,一名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08 13:36:2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