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故事:袁天罡出游时肚子饿了,随便找了一个饭馆吃饭。抬头一看,女掌柜面如满月,大惊:你以后定是一品夫人。谁知,旁边人哈哈大笑:她就是一个寡妇,怎么会成为一品夫人! 众人笑得起劲,有个穿短打的汉子拍着桌子直乐:“袁先生莫不是饿花了眼?这李氏是前年没的丈夫,带着个三岁娃守着这小饭馆,能把日子过下去就不错了,还一品夫人?” 李氏正端着刚炒好的青菜过来,听见这话也不恼,只是用围裙擦了擦手,给袁天罡添了碗热汤:“先生别往心里去,他们就爱说笑。您慢用,不够再添。”她眉眼弯弯的,脸上带着风霜却透着股平和,给袁天罡递汤时,指腹上还有几道浅浅的裂口——那是常年洗菜、揉面磨出来的。 袁天罡没接那碗汤,反倒盯着李氏的脸看了半晌,又扫了眼她腕上戴着的旧银镯子,忽然道:“夫人之相,不在富贵,在德行。你且记着,心善如灯,自会照见前程。”说完放下几枚铜钱,转身就走,留下一屋子人愣在原地。 李氏没把这话当回事,依旧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生炉子、揉面。她的饭馆就开在官道边,来往客人三教九流,有挑夫、有商贩,也有赶考的举子。遇到兜里没钱的,她从不赶人,总说“先记账上”,可转头就把账本上的名字划了去;若是有谁家孩子没人带,往她饭馆里一放,她准会多蒸个白面馒头,让孩子捧着坐在灶边暖和。 那年春天,邻村闹瘟疫,官府封了村子,里头的人出不来,外头的人不敢进。李氏听说村里有户人家男人没了,娘俩饿得直哭,半夜里揣了两袋干粮,绕着小路摸到村口,把东西从栅栏缝里塞进去。回来时被巡夜的兵丁逮住,问她不怕染病?她只说:“都是爹娘生的,眼睁睁看着饿肚子,夜里睡不着。” 兵丁被她这话堵得没脾气,摆摆手放她走了。这事后来传到县里,县令觉得她胆子大,派人送来两匹布,她转手就给村里刚没了娘的孩子做了棉衣。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过着,李氏的儿子渐渐长到十岁,眉眼像他爹,性子却随她,见了谁都先笑。那年秋天,有个穿官服的老者路过饭馆,进门就说要碗热粥。李氏见他脸色发白,咳嗽不停,赶紧熬了锅姜粥,又往里头卧了两个鸡蛋,说啥也不收钱:“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这点东西算啥。” 老者喝完粥,从怀里摸出个玉佩,非要塞给她:“我姓赵,若日后有难处,带着这玉佩去京城找赵府,就说是我故人。”李氏推辞不过收了,也没往心里去,只当是老人家客气。 过了五年,县里遭了洪水,李氏的饭馆被冲塌了,她带着儿子没了去处。邻居提醒她:“当年那赵老爷不是说有难处找他?要不试试?”母子俩一路打听着去了京城,找到赵府时才知道,那赵老爷竟是当朝太傅,当年被贬途中遇了她,后来官复原职,一直记着这份情。 赵太傅见她娘俩狼狈,留她们住下,又听说她这些年常帮邻里,更是感叹:“袁天罡先生当年果然没看错人。”原来赵太傅年轻时曾遇过袁天罡,听他说过“某地有妇,面呈福相,德可配位”的话,如今见了李氏,才知说的就是她。 后来,赵太傅的儿子——也就是当朝驸马,原配妻子早逝,一直未再娶。赵太傅看李氏品性好,又心疼她独自带娃不易,便托人说和。李氏起初不肯,觉得自己配不上,赵太傅却说:“婚姻看的是人心,你这般好性子,配得上任何人。” 成婚后,李氏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性子,待下人宽厚,遇着穷苦人总想着帮衬,就连宫里的太后都夸她“有仁心”。三年后,皇帝感念她贤德,又因她丈夫是驸马,特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消息传到当年那个小饭馆所在的村子,老人们都咂摸过味来:“袁先生真没说错!人家那一品夫人,不是靠运气,是靠心善修来的。” 李氏成了一品夫人后,没忘了老家的人,常让人送粮送布回来,还在村里盖了学堂,让穷苦孩子能念书。有人问她咋能有这福气,她总说:“哪有啥福气,不过是待人好点,遇事帮点,心里踏实罢了。” 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被嘲笑“寡妇成不了一品夫人”的女掌柜,真应了袁天罡的话。只是这一品夫人的头衔,旁人看着是荣耀,在她自己,不过是多了些帮人的底气罢了。 (出处:民间野史传说整理)
野史故事:袁天罡出游时肚子饿了,随便找了一个饭馆吃饭。抬头一看,女掌柜面如满月,
历史拾遗者
2025-07-08 10:02:31
0
阅读:1520
用户10xxx86
李淳风才是真本事。
窗外不归的雲 回复 07-08 15:07
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略逊一筹,从两人为自己百年后找墓地一事可见一斑,感兴趣的可以查阅一下相关记载。
ICE
我的32
我爱我家
心善如灯,自会照亮前程。 即使照不亮前程,也能避开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