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外国一男子意外无意间在土地里挖出了一块圆形金属牌,上面刻着6个中国字,多年后,男子以150美元的价格将这个块金属牌卖给了一位大学教授,没曾想,教授在无意间竟发现了这块金牌藏着足以改变世界的惊天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故事得从1994年说起,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一名男子在自家土地上挖到了一块不起眼的圆形金属牌。 当时这东西泛着旧铜光,上面刻着六个谁也看不懂的汉字,就被随手丢在了一旁。 谁知多年以后,这枚铜牌以150美元的“白菜价”转到美籍华人李兆良教授手上,让他发现了一个可能要改写世界史的秘密。 起初,李兆良教授也没太当回事,但直到2006年,原主人的妻子把这块牌子拍照发到网上求助,他才得以仔细端详。 牌子中间的六个字“大明宣德委锡”,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宣德”是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年),而“委锡”在古汉语里,就是“皇帝赏赐”的意思,这说明,它根本不是什么民间玩意儿,而是一件来自明朝皇室的信物。 而更惊人的是后续的科学分析,这块铜牌是黄铜所铸,但它的锌含量很高,这种合金技术与宣德年间云南特定铜矿的特征完全吻合,而欧洲直到19世纪才掌握这种冶炼方法。 除此之外,明朝皇帝赏赐的这种金牌有严格的“回收制”,用完得上交,所以能流传下来的极少。 可问题来了:一件本该在中国宫廷打转儿的珍贵信物,怎么会跑到几万里外的美洲,还深埋在地下?这个巨大的矛盾,推着李教授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考证。 随着调查深入,一连串的证据浮出水面,拼凑出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当时出土这块金牌的土层,经过碳14测定,年代早于1783年美国独立,这就直接排除了是近代华人移民带来的可能。 不仅如此,考古队还在附近挖到了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片,其钴料成分和景德镇御窑厂的出土物一模一样,但在当时,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还没影儿呢。 更蹊跷的是,当地出土的美洲驼骨里,竟然检测到了亚洲水牛的DNA——这恰好能对上郑和船队远航携带牲口的记载。 而除了这些,巧合还不止于此,李教授发现,北美原住民的文化里,处处透着东方的影子。 比如,当地切诺基人曾使用的北斗七星旗,和明朝水师的战旗样式几乎如出一辙,而卡托巴人制作的三足陶器,无论造型还是用途,都和明代宣德炉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一些部落的语言和旗帜,也和中国南方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关联。 把这么多“巧合”堆在一起,就很难再用巧合来解释了。 之后进一步看古地图,秘密就更藏不住了,李教授找到一本1763年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上面对美洲大陆的描绘相当清晰,地名都用汉字标注,比欧洲人画的地图早了整整60年。 还有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上面的美洲地名用的是15世纪明朝的官方汉字,甚至连澳大利亚都画了上去,而欧洲人“发现”澳洲大陆,已经是1606年之后的事了。 基于这些环环相扣的证据,李兆良教授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假说:早在1430年前后,郑和的船队就已经抵达美洲,比哥伦布早了60多年。 他认为,这块铜牌很可能是当时贸易往来或军事调度的信物,毕竟明朝的航海技术、元代就已成型的远洋航线,加上当时已有的“地圆说”理论,都为环球航行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当然,这么大的事,不可能没人反对,最核心的质疑就是,证明郑和下西洋的关键文献《航海日志》大部分都已散失,没有直接的文字记录说他到过美洲,所以也有人坚持认为,这块牌子就是近代由传教士或古董商带来的。 对此,李兆良的回应也相当有力,第一点就是当时金牌被发现时,当地的华人非常少,基本都是劳工,身上揣着一块明朝皇室令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第二点,就是宣德金牌因为回收制本就稀有,在当时收藏价值也不高,商人费尽心机把它带到美洲图什么呢?最关键的是,那些散落在原住民文化中的旗帜、器物和语言痕迹,又该如何解释? 胆囊这块小小的铜牌,是真是假,或许已不是唯一的焦点,因为它真正撬动的,是我们对“世界史”这个概念本身的思考:我们今天所学的历史,究竟是谁书写的版本? 而在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里,还有多少真相,在等待着下一个“不合理”的发现来将它们唤醒?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小铜牌成新证 华人专家:郑和船队不只一次到美国 009年11月30日 1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1994年,外国一男子意外无意间在土地里挖出了一块圆形金属牌,上面刻着6个中国字
虎皮芳草潭
2025-06-30 02:01: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