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一天,周总理一早打电话给内蒙古主席乌兰夫,要他从内蒙古调运一批奶粉送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25 01:38:01

1961年的一天,周总理一早打电话给内蒙古主席乌兰夫,要他从内蒙古调运一批奶粉送往上海,解决孤儿院粮食危机,却遭到了乌兰夫的拒绝。   (信息来源:2023-12-28 乌海市档案史志馆——三千孤儿入内蒙)   1961年的一天清晨,周恩来总理拨通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电话,电话那头,周总理语气急切,希望内蒙古能紧急调运一批奶粉送往上海,缓解当地孤儿院的粮食危机,可乌兰夫的回应却让电话两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他拒绝了这一请求。   乍一听,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后,才明白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份更长远、更深沉的担当。   那时候啊,我们国家正赶上那三年困难时期,天灾接二连三,粮食紧得不得了。你去上海、江苏、安徽那些地方的孤儿院看看,孩子们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头,营养跟不上,命都快没了,这些被人家扔掉的娃娃,大部分才两三岁,大点的也就七岁,小的连周岁都不到,才七八个月大呢!   全国妇联的康克清主席心急如焚,赶忙向周总理寻求办法,周总理当机立断,首先想到老战友乌兰夫,希望内蒙古伸出援手,乌兰夫接到电话,心中了然,他深知上海孤儿院的糟糕状况。   但他也明白,调运奶粉只能解一时之急,治标不治本,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一份长久的关爱,于是,他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把这些孩子接到内蒙古,让牧民抚养,让草原把他们养大。   这个建议可不是乌兰夫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当时的内蒙古同样遭受着自然灾害的影响,牧业受损,乳品厂停产,调运奶粉并非易事,而且,一下子接收3000多名孤儿,对内蒙古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   但乌兰夫心里清楚,这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不能让他们在困境中自生自灭,他坚信,草原人民有着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爱,一定能把这些孩子抚养好。   周总理听了乌兰夫的建议,十分赞同,他当即拍板,决定让内蒙古承担起这份重任,乌兰夫也郑重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简简单单的九个字,却蕴含着无比坚定的决心和沉甸甸的责任。   很快,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专门的接收安置机构,抽调医护与保育人员一批,分批前往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接孩子,时间跨度从1960年初至1963年,呼和浩特、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等地先后接纳了3000余名孤儿,这些孩子多数只有两三岁,大的不过七岁,最小的只有七八个月,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来到了陌生的草原。   刚到草原时,孩子们很不适应,他们离开了从小生活的环境,面对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语言,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为使他们尽快适应,自治区先将他们集中于各旗县新建的保健站,养育一段时日,令其调理身体、适应环境。   在这期间,保育员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他们知道孩子们害怕,所以从不斥责,而是用爱心去呵护,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抚他们的情绪。   远方来的孩子令牧民们心疼又喜爱,牧民们纷纷前来领养,他们或骑马,或赶勒勒车,或徒步数百里,争先恐后地要把孩子迎进自家蒙古包,为领养孩子,部分牧民卖掉家中仅有的马,老妈妈甚至出让祖传结婚头饰,在他们眼里,这些孩子不是孤儿,而是“国家的孩子”,是草原的希望啊。 在牧民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孩子再度沐浴家庭的关爱,茁壮成长起来,既健康又快乐,他们有了蒙古语名字,有了新的爸爸妈妈,有了自己的新家,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去玩耍,在草原上尽情地奔跑。   如今,数十年已逝,那些“国家的孩子”皆已长大成人,他们中有的成为工程师,有的做了医生,有的入伍参军,还有的选择留在草原之上,回报这片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大草原,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对养育过他们的都贵玛额吉、对自己的养父养母、对这片广阔的大草原,依然有着说不完的依恋。   我以为,乌兰夫当年拒绝调运奶粉之举,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他明白,单纯的物资援助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有让孩子们在牧民家中长大,重新获得家庭的关爱,才能真正让他们健康成长。   这种长远的眼光和担当,让人敬佩,而且,内蒙古牧民们在自身也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无私地接纳了这些孩子,用爱和乳汁把他们抚养长大,这种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更是让人动容。   这段历史堪称民族团结的佳话,更生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它让我们明白,困难面前只要齐心,就无坚不摧,此精神值得永远传承与弘扬。

0 阅读:74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